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生习作形成系统的探索
【作者】 王信标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课本习作教学系统地引领下,完善学生生活中习作的形成系统是解决学生习作难的关键。帮学生打通习作形成系统的每一个主要环节,为学生习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习作系统;教学系统;形成系统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多年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省市级相关报刊上免费发表习作一百多篇,这都得益于我对学生习作形成系统的探索。现在,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总的来说,学生习作系统具有双重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学生习作教学的系统性,另一个是生活中学生习作形成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习作教学系统,这个很好理解,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课文,相应的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其特有的习作教学系统。尽管这个系统会因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法呈现其多样性。但这仍然是一个相对的静态教学系统。可学生习作却形成于动态的生活,这就要求课堂习作教学效果“回归”于学生生活。如何回归呢?完善生活中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我经常听到语文老师说,教学生习作太难,就是因为老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到“写作文”这一环节。而对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写出作文只是习作形成系统性的一个成果环节。写作文难是习作形成系统中最明显的脱节现象。那么什么是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呢?简单地说,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就是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语文知识,拓展相应的语文能力,来感知生活,酝酿生活,提高生活的综合思维过程。下面我就从学生习作的感知、存储、激活、提取、情感、写作、修改等习作形成系统的主要环节来说一说:
一、留心生活,获取有价值材料。写作文前,你脑子里得有作文才能写出来。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源涌。如果写作文时脑子里空空的,那你能写出什么呢?脑子空,这就是学生在作文时,拿着笔,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个时候,老师可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习作理论,甚至举实例来验证,说得头头是道,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感知事件的是老师,又不是学生。学生除了把老师说的记下来,依然脑子空空。如何才能不空呢?感知生活,激活写作源泉。这里所说的生活是多方面,并不单纯指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生活包括耳听的,眼看的,心想的,书上的,影视的……一切你能感知到的。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路上跑的车,连饭桌的菜,杯里的水等等都可以是文章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调动孩子的所有感知系统,密切关注生活。给感官分配任务,眼耳鼻舌口都要打开畅通渠道,迎接作文素材。生活中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许多事,如果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有价值都可以写。什么是有价值呢?认为好玩的,有趣的,生气的,心烦的,漂亮的……只要当时孩子看来不一般都是。譬如《聊斋志异》,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作者薄松龄搭个茶棚,聆听各方过客的怪谈写出的鬼怪小说。
二、加深印象,收藏材料。生活中,学生天天浸泡在作文素材堆里,但却对此却一无所知。看了,说了,也做了,但没有任何印象。 如何加深印象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加深情感,初步存入大脑。喜怒哀乐,只要能在事情中体现自己的情感,无论哪一种都行。比如:天空的鸟儿好美啊!发现美,看到鸟儿,是无意间的,美就是情感。如何加深呢?哪儿美,可以记住鸟的样子;对比美,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别;留住美,才有物可写,有情感可诉。如何留住?语言和文字都可以。有准备地讲述给别人听,只可以短暂记忆。要想记忆长久,那就是“铁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记下,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情境的改变,且不说记忆的逐渐远离,就是对原汁原味的事件,情感也会发生改变,直至淡忘。当然如果你勤于动笔,相同事件在不同情境下,就可以写出不同的版本。有心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心人,即使见得再多,也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三、激活提取。对于一篇习作,学生脑子里有点想法,但有时苦于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这就是激活提取问题了。所谓激活就是根据语言、文字和点滴记忆等提示对已经存贮的素材进行回顾。所谓提取就是从已经存贮的材料中拿出激活后可用的。如何提取素材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情感吻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灵魂,其灵魂就是情感。喜怒哀乐,表扬批评,平时分类存贮,提取自然难度会减少。如果“情感不一”,那毫无疑问,写出来的习作肯定“走题”了。2、合适提取。通常情况下,习作要求与我们预存的材料,这两者之间不一定吻合,这时就不能直接引用。有用的拿来,没用的不管。找不到有用的,那就得变通使用了。有的对内容稍加修改,有的对事情换位感知,还有的得对素材本身重新组合,使生活素材变成习作材料。这就是文章来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的意境。当然,激活提取后的素材也要做好文章前后的自然衔接。3、去粗取精。生活中的素材杂乱无章,写入习作,不能全盘照抄。否则,学生习作就成了“豆腐账”。对素材去粗取精,使其精炼。这样文章才能精彩,中心才能突出。
四、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有时一篇好的文章,情感就是线索,情感就能引人入胜,情感就能引起共鸣。表达作者愤怒的文章,能让读者拍案而起;表达作者窃喜的文章,能让读者心花怒放;表达作者伤感的文章,能让读者同情怜悯;表达作者伤心的文章,能让读者泪流满面。这便是“作者文章所致,读者情不由己”的共鸣效果。那么文章如何才能感动人呢?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就要求作者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虚假的事情,虚伪的情感,自己读了都觉得不好意思,细读更是漏洞百出,能打动别人吗?那么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首先是事情真实。真实的事情,你是其中的角色,流露出来的情感自然真实。其次是你得进入角色。如果事情非亲身经历,那你得对其中的对应角色进行换位,然后体会其情感,与事件磨合,直至完全顺畅。当你无限接近事件中的角色时,此时的情感也就最贴近真情实感了。
五、习作的方法多样化。习作课上,孩子们规规矩矩提起笔,认认真真写不出,这也是习作课上常见的现象之一。这就是现场情境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自由发挥,这都是学生习作形式长期单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此时,老师可以通过习作形式多样化来破解这一难题。1、变写为说,就是习作的另一种方式。当面说,从头说到尾;背地说,悄然录音,然后让学生照着自己的录音写作。2、改变单一的写作模式。单独写,变结队写。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我说你写,你说我写。3、变老师命题为学生选题,只要不游离于课堂习作教学要旨就行。老师可根据习作要求,多出几个习作题目让学生选择。4、变严肃认真的单一课堂习作教学为轻松活泼地自由读写。学生分组结队,老师可以“隐形退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属于我,下笔我自由。放开胆,不怕啰嗦;背地里,想啥写啥。结队写,彰显群体智慧。
六、读写结合,反复修改。加强习作阅读,必不可少。习作阅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做到读改相结合。自己默读,让情感与现场深度融合;读给别人听,听取别人意见。不足之处,大胆删减,实在不满意,则可以重写。如果两人相互听读,共同修改,那将同时受益。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有时候好作文也是集体智慧。不用说常人,就是文学大家也是如此。写完读,读完改,让读写在学生习作中高度结合,必将更加有利于一篇好习作的诞生。
总而言之,学生习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决非纸上谈兵就能轻松解决的。课本中习作教学系统是习作理论系统,生活中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是习作实践系统。习作理论要为习作实践服务,习作实践也会逐渐完善习作理论。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深入其中,乐于思考,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学生习作的质量才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习作系统;教学系统;形成系统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多年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在省市级相关报刊上免费发表习作一百多篇,这都得益于我对学生习作形成系统的探索。现在,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总的来说,学生习作系统具有双重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学生习作教学的系统性,另一个是生活中学生习作形成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习作教学系统,这个很好理解,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课文,相应的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其特有的习作教学系统。尽管这个系统会因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法呈现其多样性。但这仍然是一个相对的静态教学系统。可学生习作却形成于动态的生活,这就要求课堂习作教学效果“回归”于学生生活。如何回归呢?完善生活中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我经常听到语文老师说,教学生习作太难,就是因为老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到“写作文”这一环节。而对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写出作文只是习作形成系统性的一个成果环节。写作文难是习作形成系统中最明显的脱节现象。那么什么是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呢?简单地说,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就是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语文知识,拓展相应的语文能力,来感知生活,酝酿生活,提高生活的综合思维过程。下面我就从学生习作的感知、存储、激活、提取、情感、写作、修改等习作形成系统的主要环节来说一说:
一、留心生活,获取有价值材料。写作文前,你脑子里得有作文才能写出来。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源涌。如果写作文时脑子里空空的,那你能写出什么呢?脑子空,这就是学生在作文时,拿着笔,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个时候,老师可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习作理论,甚至举实例来验证,说得头头是道,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感知事件的是老师,又不是学生。学生除了把老师说的记下来,依然脑子空空。如何才能不空呢?感知生活,激活写作源泉。这里所说的生活是多方面,并不单纯指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生活包括耳听的,眼看的,心想的,书上的,影视的……一切你能感知到的。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路上跑的车,连饭桌的菜,杯里的水等等都可以是文章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调动孩子的所有感知系统,密切关注生活。给感官分配任务,眼耳鼻舌口都要打开畅通渠道,迎接作文素材。生活中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许多事,如果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有价值都可以写。什么是有价值呢?认为好玩的,有趣的,生气的,心烦的,漂亮的……只要当时孩子看来不一般都是。譬如《聊斋志异》,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作者薄松龄搭个茶棚,聆听各方过客的怪谈写出的鬼怪小说。
二、加深印象,收藏材料。生活中,学生天天浸泡在作文素材堆里,但却对此却一无所知。看了,说了,也做了,但没有任何印象。 如何加深印象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加深情感,初步存入大脑。喜怒哀乐,只要能在事情中体现自己的情感,无论哪一种都行。比如:天空的鸟儿好美啊!发现美,看到鸟儿,是无意间的,美就是情感。如何加深呢?哪儿美,可以记住鸟的样子;对比美,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别;留住美,才有物可写,有情感可诉。如何留住?语言和文字都可以。有准备地讲述给别人听,只可以短暂记忆。要想记忆长久,那就是“铁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记下,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情境的改变,且不说记忆的逐渐远离,就是对原汁原味的事件,情感也会发生改变,直至淡忘。当然如果你勤于动笔,相同事件在不同情境下,就可以写出不同的版本。有心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心人,即使见得再多,也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三、激活提取。对于一篇习作,学生脑子里有点想法,但有时苦于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这就是激活提取问题了。所谓激活就是根据语言、文字和点滴记忆等提示对已经存贮的素材进行回顾。所谓提取就是从已经存贮的材料中拿出激活后可用的。如何提取素材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情感吻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灵魂,其灵魂就是情感。喜怒哀乐,表扬批评,平时分类存贮,提取自然难度会减少。如果“情感不一”,那毫无疑问,写出来的习作肯定“走题”了。2、合适提取。通常情况下,习作要求与我们预存的材料,这两者之间不一定吻合,这时就不能直接引用。有用的拿来,没用的不管。找不到有用的,那就得变通使用了。有的对内容稍加修改,有的对事情换位感知,还有的得对素材本身重新组合,使生活素材变成习作材料。这就是文章来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的意境。当然,激活提取后的素材也要做好文章前后的自然衔接。3、去粗取精。生活中的素材杂乱无章,写入习作,不能全盘照抄。否则,学生习作就成了“豆腐账”。对素材去粗取精,使其精炼。这样文章才能精彩,中心才能突出。
四、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有时一篇好的文章,情感就是线索,情感就能引人入胜,情感就能引起共鸣。表达作者愤怒的文章,能让读者拍案而起;表达作者窃喜的文章,能让读者心花怒放;表达作者伤感的文章,能让读者同情怜悯;表达作者伤心的文章,能让读者泪流满面。这便是“作者文章所致,读者情不由己”的共鸣效果。那么文章如何才能感动人呢?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就要求作者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虚假的事情,虚伪的情感,自己读了都觉得不好意思,细读更是漏洞百出,能打动别人吗?那么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首先是事情真实。真实的事情,你是其中的角色,流露出来的情感自然真实。其次是你得进入角色。如果事情非亲身经历,那你得对其中的对应角色进行换位,然后体会其情感,与事件磨合,直至完全顺畅。当你无限接近事件中的角色时,此时的情感也就最贴近真情实感了。
五、习作的方法多样化。习作课上,孩子们规规矩矩提起笔,认认真真写不出,这也是习作课上常见的现象之一。这就是现场情境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自由发挥,这都是学生习作形式长期单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此时,老师可以通过习作形式多样化来破解这一难题。1、变写为说,就是习作的另一种方式。当面说,从头说到尾;背地说,悄然录音,然后让学生照着自己的录音写作。2、改变单一的写作模式。单独写,变结队写。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我说你写,你说我写。3、变老师命题为学生选题,只要不游离于课堂习作教学要旨就行。老师可根据习作要求,多出几个习作题目让学生选择。4、变严肃认真的单一课堂习作教学为轻松活泼地自由读写。学生分组结队,老师可以“隐形退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属于我,下笔我自由。放开胆,不怕啰嗦;背地里,想啥写啥。结队写,彰显群体智慧。
六、读写结合,反复修改。加强习作阅读,必不可少。习作阅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做到读改相结合。自己默读,让情感与现场深度融合;读给别人听,听取别人意见。不足之处,大胆删减,实在不满意,则可以重写。如果两人相互听读,共同修改,那将同时受益。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有时候好作文也是集体智慧。不用说常人,就是文学大家也是如此。写完读,读完改,让读写在学生习作中高度结合,必将更加有利于一篇好习作的诞生。
总而言之,学生习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决非纸上谈兵就能轻松解决的。课本中习作教学系统是习作理论系统,生活中学生习作的形成系统是习作实践系统。习作理论要为习作实践服务,习作实践也会逐渐完善习作理论。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深入其中,乐于思考,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学生习作的质量才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