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的创新策略
【作者】 蔡 蓉
【机构】 四川省蓬安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纵观古今,我国的诗歌从“诗三百”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中表达出来的深邃情感和生动形象,对于学习者的美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熏陶其精神世界,还能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教师可就诗歌语言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进行创新。
一、开展美育创新策略的意义
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讲解,那么诗歌教学的美育功能就很难达成。语言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提升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对学生美育发展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初中生对于语言学习及诗歌学习的兴趣。将诗歌语言教学与美育两相结合时,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质疑,进行情境创设,争取有创新性的举措。
二、初中诗歌美育教学的原则
(一)将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生活情境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熟悉性和全面性,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日常生活语言,如果能将诗歌语言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就能提高诗歌学习效率。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时,教师应将生活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诗歌。在熟悉了日常的语言学习环境之后,学生学习诗歌会更具自主性。日常生活情境与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当中表达出来的意象和情感效果,熏陶其内心情感和个性。
(二)以初中生的语言基础为出发点
初中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主的想法及需求,因此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初中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还要求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诗歌语言教学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语言基础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渗透美育。在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时,需要观照初中生的内心需求,以引导为主,推动为辅,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对于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而言,具有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的影响。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学情以及天赋来施教,保证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的质量。如创设一个对话环境,随机点名让学生上台进行实时对话,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的创新策略
(一)开展吟唱活动,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大量地接触到了各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且具有深远影响和陶冶情操之魅力的诗歌。诗歌的创作和传诵离不开音律两个字,诗人需要对音律具有一定的感知,才能够创作出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够体会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音律美和韵律感,才能够对诗歌当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情。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的美育培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者开展有关该古诗背景的情景剧表演活动。除此之外,古代很多诗歌都是适合谱成曲调进行吟唱的,让学生把古诗唱出来,也是一种充分感受诗歌音律美的创新方法,网上有很多吟唱古诗词的歌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开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感受诗歌当中传递出来的音律美,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培养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再现诗歌画面之美
古人在作诗的时候,就好比用文字在作画。作为诗歌的朗读者,要想真正地从所读诗歌当中受到启发或者陶冶自己的身心,首先要能够看到诗人所看之景,想到诗人所想,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调动出来达到美育发展的效果。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培养时,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更多的联想,在其脑海中再现诗歌当中的画面之美,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生学习任务繁重,他们可能对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画面的感受有所欠缺,这时需要教师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帮助学生唤醒他们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设备,展现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画面,帮助学生通过联想感知诗歌当中的画面,使其能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传递出来的情感,这样对初中生的美育培养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深挖诗歌内涵,进行品德培养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典籍丰富的历史大国,每个时代都诞生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高尚品德的文化巨人。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贡献,离不开他们对人们思想的启迪。如果要探讨如何去继承他们美好的品德,宣扬他们良好的德行,那就一定要从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化典籍中去寻找和探讨。在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进行美育培养时,教师可以大胆挖掘诗歌中那些传递诗人志向和承载他们美德的作品。虽然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受都不同,但是人们对于美好品德的看法大体一致,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美德,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就于无形中达成了应有的美育培养效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充分挖掘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品格、智慧、人生取向等。由此可见,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创新运用初中阶段诗歌学习对于学生美育培养的作用,优化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品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诗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产生作用,就需要运用一些创新策略,将学生的兴趣拉回到诗歌学习中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和画面之美,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开展美育创新策略的意义
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讲解,那么诗歌教学的美育功能就很难达成。语言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提升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对学生美育发展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初中生对于语言学习及诗歌学习的兴趣。将诗歌语言教学与美育两相结合时,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质疑,进行情境创设,争取有创新性的举措。
二、初中诗歌美育教学的原则
(一)将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生活情境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熟悉性和全面性,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日常生活语言,如果能将诗歌语言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就能提高诗歌学习效率。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时,教师应将生活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诗歌。在熟悉了日常的语言学习环境之后,学生学习诗歌会更具自主性。日常生活情境与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当中表达出来的意象和情感效果,熏陶其内心情感和个性。
(二)以初中生的语言基础为出发点
初中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主的想法及需求,因此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初中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还要求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诗歌语言教学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语言基础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渗透美育。在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时,需要观照初中生的内心需求,以引导为主,推动为辅,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对于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而言,具有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的影响。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学情以及天赋来施教,保证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的质量。如创设一个对话环境,随机点名让学生上台进行实时对话,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的创新策略
(一)开展吟唱活动,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大量地接触到了各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且具有深远影响和陶冶情操之魅力的诗歌。诗歌的创作和传诵离不开音律两个字,诗人需要对音律具有一定的感知,才能够创作出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够体会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音律美和韵律感,才能够对诗歌当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情。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的美育培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者开展有关该古诗背景的情景剧表演活动。除此之外,古代很多诗歌都是适合谱成曲调进行吟唱的,让学生把古诗唱出来,也是一种充分感受诗歌音律美的创新方法,网上有很多吟唱古诗词的歌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开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感受诗歌当中传递出来的音律美,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培养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再现诗歌画面之美
古人在作诗的时候,就好比用文字在作画。作为诗歌的朗读者,要想真正地从所读诗歌当中受到启发或者陶冶自己的身心,首先要能够看到诗人所看之景,想到诗人所想,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调动出来达到美育发展的效果。在以初中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开展美育培养时,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更多的联想,在其脑海中再现诗歌当中的画面之美,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生学习任务繁重,他们可能对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画面的感受有所欠缺,这时需要教师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帮助学生唤醒他们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设备,展现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画面,帮助学生通过联想感知诗歌当中的画面,使其能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传递出来的情感,这样对初中生的美育培养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深挖诗歌内涵,进行品德培养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典籍丰富的历史大国,每个时代都诞生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高尚品德的文化巨人。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贡献,离不开他们对人们思想的启迪。如果要探讨如何去继承他们美好的品德,宣扬他们良好的德行,那就一定要从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化典籍中去寻找和探讨。在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进行美育培养时,教师可以大胆挖掘诗歌中那些传递诗人志向和承载他们美德的作品。虽然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受都不同,但是人们对于美好品德的看法大体一致,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美德,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就于无形中达成了应有的美育培养效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充分挖掘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品格、智慧、人生取向等。由此可见,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创新运用初中阶段诗歌学习对于学生美育培养的作用,优化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品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诗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产生作用,就需要运用一些创新策略,将学生的兴趣拉回到诗歌学习中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和画面之美,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