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树人 以德为先

【作者】 唐 笑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前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毛泽东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的,我们等不了。在社会经济一路狂飙的大潮中,人才逐渐沦为了建设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部“机械”,而作为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弱化。于是乎,泼硫酸伤害动物的、下毒残害同学室友的、弑母后冷漠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但真的是时代造成的吗?不见得,就如钱学森、赵忠尧等前辈,即使祖国积贫如洗,千疮百孔,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回到自己的祖国,并舍生忘死般的积极投入国家的建设。这种高尚的品德,恰恰是当下教育最为欠缺的。
  关键词:进阶;人才;未来;立德;树人
  一、背景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社会发展的背后,起主导推动作用的还是人,尤其是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则是中间骨干力量。而人才来自于教育。我们要成功突围——进阶。必须放眼未来,立德树人。前瞻性的培养更高层次的各级各类为我所用的人才,为社会的继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技术支持、人文支持、艺术支持。
  二、德育现状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富裕后,以经济移民国外为荣,多数高知留学生以获取发达国家“绿卡”为荣,甚至有“胡士泰”、“高醒心”“康日新”之流,以出卖国家情报,换取利益为荣。但问题是,是什么让这些人走上了背离祖国、卖国求荣的道路。诚然,社会是个大染缸,所有非“纳米人”都会被“侵染”,但根源还在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三、良好的德育是强大的民族凝集力的内驱力,教育的方法和价值取向就决定了人才的层次,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良好的德育,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修养,求取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培养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使言行合乎社会发展的规矩。我们发现,求取技能型的知识、艺术、思想是我们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保障,或者说是一个本能。而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这应该是我们德育的重要核心内容。当一个人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后,这将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知行合一。
  (二)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和谐社会规范的构建。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但“急功近利”的“病毒”已经泛滥,背离了德的引导,久而久之,社会和教育也就“病态”了。要扭转这种“病态”,还是从德育开始。良好的德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从小认知、感悟社会规范,待人接物,风俗民情,树立正确的为大家所接受的、认可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人后,自然就能在工作学习交往中调整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规范的构建。
  (三)良好的德育,有利于中华文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不管哪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个特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始终不断延续传承。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民族凝聚力。而德育,则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数千年以来从未动摇过。在当前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必须毫不松懈的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方针。
  四、放眼未来
  站在新世界的十字路口。未来社会生产将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而人才也将从技能型的操作人才向研发型的复合人才转变。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重点已经不仅仅在于技术,更深层次的是技术之外的产品体验,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而这,技术教育是不能赋予这种能力的。需要人与社会之间的广泛互动,寻找灵感,放眼未来,立德树人。
  五、立德树人的要求和途径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新世纪的教育观,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1、以“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起点。2、构建民主与平等的互动空间。
  (二)探索新型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模式为方法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研究问题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 
  (三)以教学课程、校园文化、审美艺术等思想情感为引领
  德,首先是一个“思想”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感知、感悟,并逐渐内化为个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顺应自然、社会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完善自我。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建构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四)以礼仪规范、物质实践、整体合力等行为规范为引导
  德,更具有强烈外显性的行为属性。因为所有的德都需要语言的、文字的、动作的一个行为属性。通俗的讲,就是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平等相处、和谐共存、待人友善、正直谦和、行不逾矩、努力奋发、积极向上。
  新世纪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唯一的办法,就是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具备高尚爱国情操,健全人格,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己任的人。这样,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民族的复兴才可期望,中国梦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晓红:《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课外语文》,2014年第5期。
  [3]赵锋:《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上海教育》,2013年第10期。
  [4]崔允漷 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光明日报》,2017年第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