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初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毛滋滋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三官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让学生学有兴趣成为美术课堂的真正主体并发挥作用就必须以趣为径。本文探讨了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有强烈兴趣的四种有效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注重针对性实施的因材施教和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习兴趣;培养;有效策略
作为视觉学科的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关系。学校美术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美育担当的一种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应试”观念束缚,为“中考”而施教的人们很从时候都为其“应试”学科腾出时间来让道,基于这种思想初中美术教育就直接换来了不容乐观的现状,却特别是农村更是“重灾区”,不少学生从“学以应试”角度出发认为反正升学不考美术进而抱有学不学无所谓的侥幸思想。于是对美术学科就产生了不重视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教师也认为不考也没有必要管,学校也趁此把应考科目拿进课堂。而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育融合”需求,作为美术教学的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以应考”观念中摆脱出来成为新课改的践行者,果敢地担当美育学科应肩担的任务。从提高学生对美育认识的基础上下功夫,并在此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实践力度,让他们在增强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以趣为径提效增质的教改目的。经过这几年的“优教优学”探索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实践的有效策略入手来进行。
首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
术业有专攻。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美术专业素质不高的教师是绝对不能创建美术高效课堂的,因为他找不到如何从美术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学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即使教师再努力也是一厢情愿,毕竟高效课堂是师生有效互动和智慧对话的结果。难怪有教育家说成功的课堂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这句话。因此,要让学生主体真正成为并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激趣、培趣和提趣力度,让兴趣成为他们发挥美术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内驱。基于此,美术教师就必须找到从美术角度来激趣的实践策略。这一点,如果没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就难以将美术教学内容与精准性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有内容上既没有趣在方法上也没有趣。那这样的课堂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以教师讲为主要形式的“满堂灌”,是非常低效的。相反,如果教师艺高能力强,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三者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基于学生美术现实的专业实施方案来,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趣味浓,活跃度高。学生乐学,教师教也激情四射。有效的课堂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教师的魅力“怔”住了学生,教师的教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变成的求知欲,实现了互动的高效双赢。
其次,注重针对性实施的因材施教
任何一堂能够称之为高效的课堂,都必然是让学生发展有明显结果的课堂。而学生要发展,关键在自身。其强烈的兴趣和情感又是调动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提趣提效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学习习惯而选择内容和教法,尽可能将教什么和怎么教在课前作充分考虑,尽可能增强针对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思想。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趣的激发和情的培养,进而产生“乐其学”的需求。在充分构思设计的基础上更要做好课堂上的灵活实施,以增强针对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对话式、互动式、媒体式、直观式、情境式等新教学之径用之于美术课堂上来,让课堂充满新颖,让新颖产生趣味,满足学生好奇需求。值得一说的是,美术是视觉艺术,其课程实施最好不要将多媒体这种直观手段排除在外,将其融入到高效课堂创建中来是很多教师经过实践证明的不错选择,这一点,美术教师也应坚信其提效增质的功能作用。例如《中国山水画》一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智能一体机这样的强大功能的多媒体支持,我们就难以让学生看到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黄山风光等风景图片,更不能让学生在课堂就能目睹大自然山水之美好,更激不起学生探索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兴趣。那接下来的创作学生更没有需求和动力。其实,多媒体进美术课堂是其学科特征决定的,要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往往不是口头讲解能实现的。而多媒体却能很好地帮我们实现这个梦想,而且效果好,不费时费舌。
再次,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成功后的心理体验。多年实践告诉我任何激趣方法都不如成功带给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激趣就离不开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快乐的这条路径。美术是门创造性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创美实践常常有,也就是说成功的机会很多,每堂课都可以成为学生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新授之后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来绘画创美,让他们去动手进行绘画,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处理,把课堂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幅作品中。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了就有及时肯定。这样他们才会更强的动力生成,能感受到自己只有努力也是一块好的美术学习的“料”。有了自信,他们自然就学有趣,主体性强。
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课堂上的激趣之路也不是一次研究就可确保终身可用的,还需要我们针对实情作具体探讨。特别是我们美术教师,大多是教多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就有不同的学情存在,我们往往会患“一刀切”做法之病,设计一套方案认为可以放之四海,这其实是错得极其严重的。必须做到因班而施,因人而教,才可能收获更多有效教学的预期,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不再是梦。
参考文献:
[1]乌仁其其格,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学文摘,2019年。
[2]韩建禄,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年。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习兴趣;培养;有效策略
作为视觉学科的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关系。学校美术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美育担当的一种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应试”观念束缚,为“中考”而施教的人们很从时候都为其“应试”学科腾出时间来让道,基于这种思想初中美术教育就直接换来了不容乐观的现状,却特别是农村更是“重灾区”,不少学生从“学以应试”角度出发认为反正升学不考美术进而抱有学不学无所谓的侥幸思想。于是对美术学科就产生了不重视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教师也认为不考也没有必要管,学校也趁此把应考科目拿进课堂。而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育融合”需求,作为美术教学的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以应考”观念中摆脱出来成为新课改的践行者,果敢地担当美育学科应肩担的任务。从提高学生对美育认识的基础上下功夫,并在此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实践力度,让他们在增强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以趣为径提效增质的教改目的。经过这几年的“优教优学”探索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实践的有效策略入手来进行。
首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
术业有专攻。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美术专业素质不高的教师是绝对不能创建美术高效课堂的,因为他找不到如何从美术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学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即使教师再努力也是一厢情愿,毕竟高效课堂是师生有效互动和智慧对话的结果。难怪有教育家说成功的课堂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这句话。因此,要让学生主体真正成为并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激趣、培趣和提趣力度,让兴趣成为他们发挥美术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内驱。基于此,美术教师就必须找到从美术角度来激趣的实践策略。这一点,如果没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就难以将美术教学内容与精准性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有内容上既没有趣在方法上也没有趣。那这样的课堂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以教师讲为主要形式的“满堂灌”,是非常低效的。相反,如果教师艺高能力强,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三者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基于学生美术现实的专业实施方案来,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趣味浓,活跃度高。学生乐学,教师教也激情四射。有效的课堂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教师的魅力“怔”住了学生,教师的教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变成的求知欲,实现了互动的高效双赢。
其次,注重针对性实施的因材施教
任何一堂能够称之为高效的课堂,都必然是让学生发展有明显结果的课堂。而学生要发展,关键在自身。其强烈的兴趣和情感又是调动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提趣提效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学习习惯而选择内容和教法,尽可能将教什么和怎么教在课前作充分考虑,尽可能增强针对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思想。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趣的激发和情的培养,进而产生“乐其学”的需求。在充分构思设计的基础上更要做好课堂上的灵活实施,以增强针对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对话式、互动式、媒体式、直观式、情境式等新教学之径用之于美术课堂上来,让课堂充满新颖,让新颖产生趣味,满足学生好奇需求。值得一说的是,美术是视觉艺术,其课程实施最好不要将多媒体这种直观手段排除在外,将其融入到高效课堂创建中来是很多教师经过实践证明的不错选择,这一点,美术教师也应坚信其提效增质的功能作用。例如《中国山水画》一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智能一体机这样的强大功能的多媒体支持,我们就难以让学生看到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黄山风光等风景图片,更不能让学生在课堂就能目睹大自然山水之美好,更激不起学生探索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兴趣。那接下来的创作学生更没有需求和动力。其实,多媒体进美术课堂是其学科特征决定的,要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往往不是口头讲解能实现的。而多媒体却能很好地帮我们实现这个梦想,而且效果好,不费时费舌。
再次,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成功后的心理体验。多年实践告诉我任何激趣方法都不如成功带给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激趣就离不开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快乐的这条路径。美术是门创造性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创美实践常常有,也就是说成功的机会很多,每堂课都可以成为学生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新授之后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来绘画创美,让他们去动手进行绘画,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处理,把课堂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幅作品中。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了就有及时肯定。这样他们才会更强的动力生成,能感受到自己只有努力也是一块好的美术学习的“料”。有了自信,他们自然就学有趣,主体性强。
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课堂上的激趣之路也不是一次研究就可确保终身可用的,还需要我们针对实情作具体探讨。特别是我们美术教师,大多是教多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就有不同的学情存在,我们往往会患“一刀切”做法之病,设计一套方案认为可以放之四海,这其实是错得极其严重的。必须做到因班而施,因人而教,才可能收获更多有效教学的预期,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不再是梦。
参考文献:
[1]乌仁其其格,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学文摘,2019年。
[2]韩建禄,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