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玉芳

【机构】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生物教学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这便对资源有限的农村学生的生物学习提出了挑战,同时对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动机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在生物圈中生存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我们所见到的生物体大都形态较大,身体结构也不尽相同。这些生物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占据了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的大多数。那么,你们所见过的动物中个体最小的是什么呢?(2)还有比你们刚才所说的动物更小的吗?(3)如果有的话,它们生活在哪儿呢?结构又如何呢?”这样一个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发了思考,一下子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让学生先做探究实验,观察草履虫,再观察草履虫的结构模型,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设疑问难,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便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时,笔者向学生提出:“有的草原比较干旱,为改变这种现状,有人主张多种树,因为树林能够保持水土,树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降雨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冷凝成雨水降到地面。接着乘势追问:“树林的蒸腾作用强烈,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重旱情,你又怎么看呢?”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比教师直接阐明蒸腾作用的效果好很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池塘生态系统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纵横递进,形成连续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农村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比城镇学生弱多少。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想象条件,使他们学会想象,思维层层深入。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追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四、分析综合,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