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探究法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讨
【作者】 顾淑英
【机构】 青海省大通县新庄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有助于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探究法学习;实验装置;情景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一节,如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即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课题。教师提问:“研究二氧化碳制法,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回顾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各组同学可通过制取两种气体方法的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分别归纳,总结出本堂课探究课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首先让学生写出前面学习过的所有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学生会写出如下的化学方程式:
(1)C+O2==点燃===CO2
(2)CaCO3=高温=CaO+CO2↑
(3)C+2CuO=高温=2Cu+CO2↑
(4)3C+2Fe2O3=高温=4Fe+3CO2↑
(5)2C+Fe3O4=高温=3Fe+3CO2↑
(6)CO+CuO=加热=Cu+CO2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化学方程式进行逐步探讨判断,它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当学生能判断出不能作为制取CO2反应原理后,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
创设情景:如果把稀盐酸和大理石改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能进行吗?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往碳酸钠和大理石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的那支试管反应太剧烈。
教师补充:碳酸钠相对于大理石来说价格较贵,不经济,所以碳酸钠不适宜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再进行探究,如果把稀盐酸改为稀硫酸行吗?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很慢,而且逐渐停止,因此也不适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师解释为什么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慢而且逐渐停止了。
最后学生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总结出一致的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条件是常温。
2、探究合适的实验装置,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出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装置图,并让学生思考:哪一种装置是制取氧气的?哪一种装置是制取氢气的?为什么?教师给以提示: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去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分析,不难得出固态与固态反应要用哪种装置,而固态与液态反应用哪种装置,需要加热就要用到酒精灯。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教师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什么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进行相互交流组装的思路。最后教师对每套装置进行评价总结。
其次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收集方法,在引导学生学生思考之所以用这样的收集方法是根据它们的什么性质。在复习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然后学生不难探索出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了。
当确定的两个问题探究完成后,要求各组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设计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用这套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是否收取满。
3、探究课后学生思考题。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如果改稀盐酸为浓盐酸,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交流来回答。
在本堂课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尽量作好引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讨论与思考: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是其他教学方式代替不了的。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耗时多,教学进度慢,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所以如何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及由此得来的学习成果,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但相信随着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一定会愈加凸显出来。
关键词:探究法学习;实验装置;情景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一节,如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即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课题。教师提问:“研究二氧化碳制法,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回顾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各组同学可通过制取两种气体方法的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分别归纳,总结出本堂课探究课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首先让学生写出前面学习过的所有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学生会写出如下的化学方程式:
(1)C+O2==点燃===CO2
(2)CaCO3=高温=CaO+CO2↑
(3)C+2CuO=高温=2Cu+CO2↑
(4)3C+2Fe2O3=高温=4Fe+3CO2↑
(5)2C+Fe3O4=高温=3Fe+3CO2↑
(6)CO+CuO=加热=Cu+CO2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化学方程式进行逐步探讨判断,它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当学生能判断出不能作为制取CO2反应原理后,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
创设情景:如果把稀盐酸和大理石改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能进行吗?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往碳酸钠和大理石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的那支试管反应太剧烈。
教师补充:碳酸钠相对于大理石来说价格较贵,不经济,所以碳酸钠不适宜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再进行探究,如果把稀盐酸改为稀硫酸行吗?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很慢,而且逐渐停止,因此也不适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师解释为什么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慢而且逐渐停止了。
最后学生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总结出一致的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条件是常温。
2、探究合适的实验装置,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出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装置图,并让学生思考:哪一种装置是制取氧气的?哪一种装置是制取氢气的?为什么?教师给以提示: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去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分析,不难得出固态与固态反应要用哪种装置,而固态与液态反应用哪种装置,需要加热就要用到酒精灯。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教师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什么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进行相互交流组装的思路。最后教师对每套装置进行评价总结。
其次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收集方法,在引导学生学生思考之所以用这样的收集方法是根据它们的什么性质。在复习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然后学生不难探索出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了。
当确定的两个问题探究完成后,要求各组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设计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用这套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是否收取满。
3、探究课后学生思考题。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如果改稀盐酸为浓盐酸,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交流来回答。
在本堂课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尽量作好引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讨论与思考: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培养,都是其他教学方式代替不了的。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耗时多,教学进度慢,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所以如何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及由此得来的学习成果,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但相信随着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一定会愈加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