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顺着梯子往上爬”

【作者】 赵海鹰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学生把握习作要求的策略

  摘 要:“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他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边无崖;而西方语言文法的结构比较准确、分明。”而小学作文的起步如果以无边无崖、深不可测作为起点,那么学生势必会迷失方向。笔者试图借鉴国外学生作文起步的一些做法,给作文教学起步的学生以触手可及的梯子,让他们轻松起步,自信上路。
  关键词:写作内容;写作评价;写作技巧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改作文难,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作文比分也有日益“扩张”的趋势,真让大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众多压力之下,小学作文教学也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小学语文老师从起步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使出浑身解数。作文教学改革中的“开放”、“自由”、“活动”等关键词是不绝于耳,深入人心。我们也经常感叹,优秀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人是有一个由积累到顿悟的过程,但也必须承认,部分学生因为作文的起步艰难而终生畏惧作文,终成语文教学的憾事。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他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边无崖;而西方语言文法的结构比较准确、分明。”而小学作文的起步如果以无边无崖、深不可测作为起点,那么学生势必会迷失方向。
  笔者试图借鉴国外学生作文起步的一些做法,给作文教学起步的学生以触手可及的梯子,让他们轻松起步,自信上路。
  一、阅读内容的“虚文学”和“假阶梯”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听说能力应该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写作教学是与读、说同时起步的。 同样,我们从孩子会阅读(听、说、读)开始,给他们推荐的经典书籍(好书)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童话、寓言、纯美散文、纯美小说。包括我们的语文书上的课文,也主要以文学为主, 哪怕是写景, 写人物的文章也以抒情为主。我们的语文课程更是将文学性演绎得轰轰烈烈。虽然在练习里也有一些科学知识等,但不是重点。我们就更多地在风花雪月般的语言中飞短流长。小学一年级的美国国语教材,首先告诉孩子,教材选中的文章分为虚构(Fiction)和非虚构(Non-Fiction)两类,虚构部分以文学为主,非虚构部分包括科学、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 内容力求客观、全面, 以事实为主,一般不强加个人感情。 
  我们的班级读书会,阶梯性阅读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低中高年级分类。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孩子的学年段大体区分,很少尊重个体的水平差异。我们经常会发现,在绘本阅读中,经常有幼儿园的读本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学,小学中低年级的阅读书籍在高年级进行统一教学。阅读的级别由谁定呢?老师?或者优秀的学生?阶梯的模糊性让班级读书会成了语文教学展示的新流行。同样,美国的学校图书馆的书上除了统一的编书号外, 在封面还有醒目的数字: 1.2或 3.4 或 5.1 等标志。1.2表示一年级第二个月的阅读水平; 3.4表示三年级第四个月的阅读水平; 5.1五年级第一个月的阅读水平。开学初老师会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一个测试, 并在每个学生的阅读卡上写上他(她)的阅读水平,每个学生就像有一个“阅读身份证”一样到图书馆去换书, 他可以选择在他这个水平的任何书,读完后,在参加考试的单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有空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打开电脑考试。每一个级别需要有四本书通过考试,每次考试有八十分以上就算通过考试了。过了3.4就是3.5,三年级第五个月的水平。每个学生的水平都不一样, 读的就是不同级别的书。这样的尊重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阶梯阅读是真正的阶梯性阅读。
  二、写作内容伪“自由”
  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就真正开始为孩子的学习操劳了。君不见,小学里一年级的家长最辛苦!小学一开始就有写一句话的要求,还没有学汉字,没有家长的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家长的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到孩子的写话质量的高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所以,有的家长就说:语文老师千万别布置没有题目的日记(自由命题),孩子回家就问:今天写什么?为写什么烦恼成了作业中最大的烦恼。苏教版教材的三年级上册作文起步的第一篇习作就是这样的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就是习作。一位学生写了“我今天看到了一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我听到同学们的欢笑声,我想到了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写好。”教师能评价他的写作合格吗?这样过于“自由的”写作内容要求对于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是很茫然的。
  同样美国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他们的作文题目也是不受拘束的,但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东西。他们一开始是手把手教,像“八股文”,有一定格式,学生照格式练,反反复复教,反反复复练。首先用用单词造句,然后抄写。再练习填空。 感恩节时, 是这样亦图亦画.  (“感恩节, 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 我和我的家里人去了Chabot.  第二,  我蘸着盐吃了火鸡.” ) (画线部分为学生按他实际生活所填)。或者老师只写首句, 学生把这篇文章完成。低年级也做小论文,是让小朋友自己按要求找书看, 做摘抄, 写一篇文章。例如要求小朋友写一段关于北极熊的话。我知道关于北极熊的两大特征: 第一, 北极熊是肉食动物;第二, 北极熊有小眼睛, 黑鼻子, 和黑嘴唇。)(这是一年级的写作要求. )( 二年级要求他们自己到市图书馆去, 学会在图书馆查书, 找到需要的书, 在书里找到需要的资料, 然后写成一份研究报告。)仿写学了”三只小猪”的故事, 老师要求把主人公改一下, 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类似的故事。文章结构和句型完全一样, 只是把小猪变成别的东西。起步中很多的要求是按纲要写:在一张纸上, 中间画个圆, 写上”题目”, 绕着中心圆再画几个圆, 分别是”Who”, “What”, “Where”, “When”等几个要素,学生把这几个圆里要填的内容都填好,最后再整理成文。还写说明文,学生被要求写出做一件事情的具体步骤:第一句话点明中心思想, 然后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等词带出步骤, 最后写一句总结句。“I am going to teach you how to __________.First,__________. Next,__________. Then, ________. Finally, _________.  Now you know how to ___________.” 学生可以选择写: 刷牙, 系鞋带, 骑自行车, 做家庭作业, 放风筝, 踢足球, 做三明治或者任何事情.最后自己写,反复练。这样细致地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就不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困惑了。还训练学生写信:学习写信的规范要求,看完一本书, 指导他们写一封读后感给亲友;圣诞节收到了礼物, 要求他们写一封感谢信给爷爷奶奶;学校要开家长会了, 让小朋友自己写邀请信邀请父母参加家长会等等。
  细心比较发现,美国作文起步开始,让学生明白,作文有很强的实用性,真实的、可信的。
  三、写作技巧太“高超”
  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往往要求立意要深。不知道写到什么程度。我在想,作文教学中的“深度”,是否会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特点构成矛盾,小学作文起步到底要不要深度?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深度。在我看来,深度,不是去特意发现一个刁钻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去获得某个崇高的人文教条,而是在于教学是否真正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服务,是否关照到了儿童的精神要求,也就是必须在深度动机中见到“童心”,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深度”,也是小学作文起步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专业标志。最真的语言来自孩子的内心,来自学生的朴素的对生活的感悟、见解,这才是教学的圭臬。
  比如,写想象作文,要求学生想象奇特而又合理。想象的翅膀展开自由飞翔天马行空也要有轨道和依托,如何展开?飞到哪里?会不会半途失踪?就如我们选择的全部是经典美文学生就一定熟读就能成诵内化吗?我看不见得。
  在英国的课堂中,为了让中低年级孩子理解诗歌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洋葱、罐头、窗帘、墙纸。这些东西和诗歌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为了因势利导,诗歌是有层次的,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而了解诗歌最核心的元素,也就是诗歌想要传达的深刻。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洋葱可以一层一层剥下去,没有穷尽,无法找到最核心的东西,诗歌也是如此,诗歌的深意和韵味是无法穷尽的,可以无限追问的,这也是诗歌含蓄蕴藉这一审美特征的体现。罐头给诗歌的修饰问题一个形象的解析,墙纸和窗帘就是诗歌的外形、颜色和式样。
  利用直观有趣的方法,简化语言表达的要求和规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兴趣,让写作变得亲切、热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母语,母语在他们心中会更有魅力。
  四、写作要求太“简单”
  翻开我们的语文试卷,作文部分的要求看似简单,却笼统到不着边际的程度。列举两篇作文题目和要求:
  那件事,我总忘不了
  要求:要有具体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注意前后照应,语句通顺,字体工整,会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愉快的一天
  要求:(1)选择一天中的一两个事例来写。(2)中心明确,叙事具体。(3)450字左右。
  再看看美国小学生一年级作文考试要求。有两张纸,左边纸上列出详细要求,右边一张纸上写文章, 另自己准备一张白纸画几个圈圈。 
  要求如下:
  1.题目:开学第一天
  2. 读者: 你的老师
  3. 要求: 想想开学第一天是怎样的, 你有什么感受。你可能会害怕,你可能很激动,把你记得的开学第一天的事情写下来。用几个圈圈把要写的事情先列出来。
  4. 检查(一项项检查, 做完了打勾):
  (1) 第一句话有没有把中心点出来?
  (2)有没有用细节来写第一天的事?
  (3)有没有写你的感受?
  (4)是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围绕中心在写?
  (5)你圈圈里列出来的每一件事都写了吗?
  (6)语法检查(一项项检查, 做完了打勾.   
  (7)单词和句子有没有加上空格?
  (8)有没有用完整的句子来写?
  (9)每一句句子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了吗?
  (10)标点符号有没有用对?
  (11)每个单词拼写正确了吗?
  我们的写作要求简单吗?他们的写作要求复杂吗?我想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给孩子以细节的指导,给了孩子慢慢向上爬的梯子,并且时刻提醒孩子是不是爬得稳,为下一个起步作好充分调动的准备。
  五、写作评价太“中庸”
  在一次会议中,一位局长评点中小学的作文批改,他说:“高中的初中的作文批改要向小学老师学习,小学老师的批改最细致,鼓励性的语言最多。”这位局长真的观察到作文批改的细节。小学教师的作文批改态度和理念是很好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而面对升学考试,判作文卷老师的心思谁来猜?这是语文老师的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这种担忧不是没有依据的。不是很多高考同一篇作文的评分差异太大引起争议吗?
  起步作文的评判固然是以鼓励为主,培养兴趣为主,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因此,我们的评价不应该让学生猜,而是应该透明化,让学生心中了解并且是详细地了解。
  看美国二年级学生的试卷上学生习作要求。
  1.量使用形容词和动词, 尤其是比较强烈的动词,表达要生动。
  2.加上表达感觉, 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文章一定要有感情。
  3.分段。
  4.写的是一个故事的话, 除了时间, 地点, 人物要清楚明了, 还要写出这个故事要的问题, 以及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凡是儿童自己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让评改依据和习作要求同步,成为评改依据的有效标尺。
  我们往往将习作的评价的标准落实到了语言生动和寓意深刻上,而不是集中在作文中的一两个难点上,并有个总体的计划,逐步解决学生习作当中的问题一,留意检查学生在下次(下转第43页)(上接第45页)作文中是否在有关方面取得了进步。
  结语
  儿童的作文起步时一个浪漫而艰辛的历程,又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童真童趣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智慧和辛劳。我坚信,我们能给孩子仰望星空时一把触手可及的梯子,在梯子上与孩子们一起看星星,说未来。

  附:作文基本能力自我检核表(供学生自我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