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情境导入在农村高中生物课中的应用

【作者】 耿金龙

【机构】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基础知识、生物知识面、生活环境、教育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课堂积极性不高,探究能力较弱,生物科学素养难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在情境中有目的的制造和引入与生物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相应的生物问题,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情境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良好的情境导入对于一节成功的生物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导入的含义
  情境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图片、音乐和活动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介入教学活动,激发其智慧潜能,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情境导入的方式
  1.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
  虽然农村条件不如城镇,但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影电视剧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声画并茂,又能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考。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教师首先将电影《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剪辑后制成课件播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观看完后教师提出问题: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千克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你为了能让自己活得更长的方法是(1)先吃母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学生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但都选择第二种方法。教师公布答案:鲁滨逊可不这样认为,他选择第一种方法。紧接着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动画“鸡妈妈提出抗议,为什么要先吃鸡?”最后,以电影字幕的形式出示“我们欠‘鸡妈妈’一个解释……”学生在充满猜测、遐想和期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
  2.利用生活事件创设情境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又一基本理念,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因此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一开学就在教室窗台上养一盆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期间不要移动,等到学习本节课时,就可以很容易的观察植物的向光性了,让学生思考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提前在一透明的大饮料瓶中种几粒蚕豆种子,并水平放置饮料瓶,待幼苗出土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幼苗的生长方向,上课时挖出幼苗观察根系的生长方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幼苗会背地生长而根向地生长,并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3.利用名人故事创设情境
  名人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精彩的故事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故事导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孟德尔起初是一名修道士,后来被派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回到修道院后,潜心研究了8年杂交实验,最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关系式。从而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讲述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一位的色盲患者无法区分袜子的颜色是棕灰色还是樱桃红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色盲形成的原因”这一问题自然进入新课。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存在如学生生物知识面较窄等诸多不足的情况下,生物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影视资料中的生物知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学名人故事,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