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冯 梅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洋渡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给学生持续发力的能力——强化自学能力培养,使之能在信息更新快、知识周期变短的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接班人。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所使用的构建和谐氛围、开放教学时空、加强学法指导和拓宽实践路径等四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有效
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使人始终走在竞争前列的核心筹码。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中,各种知识如潮水涌来,而且周期变短,在这种环境下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作自我更新,就不会成为赢家,更不能胜任合格建设者这个角色。因此,在奠基担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为知识传授而忽视传方法之道,要将知识教学与方法传授共同融合在课堂流程推进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方法的获得,从而在走出课堂后有“双丰收”之感。传统“教以应考”的做法,“题海战术”的实施耗尽了方法传授的时间,导致学生能解书本作业却不能解生活中之难题。在今天,强调“五育并举”。我们就不能再蹈重知识教学的复辙而轮翻轰炸,要让学生同时拥有知识和方法。下文,我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作为主题而论之。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愿意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
多年实践让我懂得:没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环境,学生就难以产生“想学”“要学”的需求,他们就难以成为课堂主人,更别说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应把氛围营造和环境创设作为教学首要目标来追求,尽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要学的知识产生需求。进而使他们有强烈的自主建构意识。传统教学为了进度而忽视这一点,致使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收心”便付出了错过学习的时间代价。这不仅低效还使学生学不好,没有进步感,降低学习兴趣。这在新课改推进多年后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在今天,“优教优学”的兴起,在开课伊始处就在激趣实现上大刀阔斧作文章,已成为新常态。过程中通过谜语、歌诀、故事等以语言为载体的氛围营造,或以实物、多媒体等以直观方式展开,或配合操作、游戏、竞争等以活动为平台的环境创设,都是为了在教以互动、学以交流的氛围环境中让学生产生愿意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延伸到个体学习上,让学生有参与学习实践的兴趣和动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注重课始激趣的重要原因。
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积极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传统教学,教师独揽课堂,给不了学生时间也没有给他们空间,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的地步,而且他们在学习上有“等灌”的依赖思想的形成。这样做法,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是百害而无益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性,如果执教者再走“师为主”的“满堂灌”之路,那就是错误的做法。正确地就应该将合作、探究新的学习途径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有了需要就进行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合作探究等活动。不论是前期的自主学习还是后期的合作探究都需要教师给予时间、给予空间,让他们进行学习。不要担心时间流趟走无意义,今天收获不大,明天就可能有起色,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多次学习之后学习能力因得到反复锻炼就会有进步的。这一点既要重视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切实得到训练而不是“走过场”。只有这样坚持落实,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才有变成现实的前提。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将来评判是否是文盲的唯一量标。而小学生,他们除了缺乏自学的基础知识还没有学习方法,特别是低段,这样的“双缺”更明显。因此,作为执教者,应淡化知识传授思想,尽快从“教以应试”传统中走出来,转变观念,注重学法指导,在授知过程中坚持授法,做到“鱼渔双授”。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又要考虑他们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只有这样多作教学思考,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去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随着年级增强,学生知识丰富的同时方法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这时再开展的自学就会收到较之前更好的效果了。日复一日地进行,换来的既是良好的自学习惯又是较强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好效果。
四、拓宽实践路径让学生灵活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加强自学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主解决生活问题。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自主去寻找问题解决之径或补足知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方法,那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培养自学能力过程中需要拓宽教学空间,拓宽实践路径,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方法和能力上的应用锻炼。作为执教者,课堂练习时应具有这种思想把之落实,化教为导引领学,引导学生打通生活与课堂的闸门,让他们将多年积攒的学习方法得到实践应用。这样的反复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当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要很多路径策略可用之于实践,其目的最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学善学会学之人。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要重视知识与方法的“双授”教学,而不是仅仅重视“教以应试”。这一点,我们执教者应尤为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浮勤,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研究,2020年。
[2]李敬之,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有效
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使人始终走在竞争前列的核心筹码。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中,各种知识如潮水涌来,而且周期变短,在这种环境下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作自我更新,就不会成为赢家,更不能胜任合格建设者这个角色。因此,在奠基担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为知识传授而忽视传方法之道,要将知识教学与方法传授共同融合在课堂流程推进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方法的获得,从而在走出课堂后有“双丰收”之感。传统“教以应考”的做法,“题海战术”的实施耗尽了方法传授的时间,导致学生能解书本作业却不能解生活中之难题。在今天,强调“五育并举”。我们就不能再蹈重知识教学的复辙而轮翻轰炸,要让学生同时拥有知识和方法。下文,我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作为主题而论之。
一、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愿意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
多年实践让我懂得:没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环境,学生就难以产生“想学”“要学”的需求,他们就难以成为课堂主人,更别说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应把氛围营造和环境创设作为教学首要目标来追求,尽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要学的知识产生需求。进而使他们有强烈的自主建构意识。传统教学为了进度而忽视这一点,致使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收心”便付出了错过学习的时间代价。这不仅低效还使学生学不好,没有进步感,降低学习兴趣。这在新课改推进多年后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在今天,“优教优学”的兴起,在开课伊始处就在激趣实现上大刀阔斧作文章,已成为新常态。过程中通过谜语、歌诀、故事等以语言为载体的氛围营造,或以实物、多媒体等以直观方式展开,或配合操作、游戏、竞争等以活动为平台的环境创设,都是为了在教以互动、学以交流的氛围环境中让学生产生愿意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延伸到个体学习上,让学生有参与学习实践的兴趣和动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注重课始激趣的重要原因。
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积极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传统教学,教师独揽课堂,给不了学生时间也没有给他们空间,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的地步,而且他们在学习上有“等灌”的依赖思想的形成。这样做法,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是百害而无益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性,如果执教者再走“师为主”的“满堂灌”之路,那就是错误的做法。正确地就应该将合作、探究新的学习途径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有了需要就进行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合作探究等活动。不论是前期的自主学习还是后期的合作探究都需要教师给予时间、给予空间,让他们进行学习。不要担心时间流趟走无意义,今天收获不大,明天就可能有起色,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多次学习之后学习能力因得到反复锻炼就会有进步的。这一点既要重视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切实得到训练而不是“走过场”。只有这样坚持落实,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才有变成现实的前提。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将来评判是否是文盲的唯一量标。而小学生,他们除了缺乏自学的基础知识还没有学习方法,特别是低段,这样的“双缺”更明显。因此,作为执教者,应淡化知识传授思想,尽快从“教以应试”传统中走出来,转变观念,注重学法指导,在授知过程中坚持授法,做到“鱼渔双授”。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又要考虑他们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只有这样多作教学思考,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去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随着年级增强,学生知识丰富的同时方法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这时再开展的自学就会收到较之前更好的效果了。日复一日地进行,换来的既是良好的自学习惯又是较强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好效果。
四、拓宽实践路径让学生灵活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加强自学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主解决生活问题。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自主去寻找问题解决之径或补足知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方法,那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培养自学能力过程中需要拓宽教学空间,拓宽实践路径,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方法和能力上的应用锻炼。作为执教者,课堂练习时应具有这种思想把之落实,化教为导引领学,引导学生打通生活与课堂的闸门,让他们将多年积攒的学习方法得到实践应用。这样的反复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当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要很多路径策略可用之于实践,其目的最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学善学会学之人。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要重视知识与方法的“双授”教学,而不是仅仅重视“教以应试”。这一点,我们执教者应尤为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浮勤,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研究,2020年。
[2]李敬之,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