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张 磊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但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必修内容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关注度较少,地理选修课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的问题。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特征与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已引起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基于此,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参照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关注问题 
  依照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基于地理教育视角为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都是当前地理教学聚焦的热点。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有效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任何科目都是基于课程资源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高中是学生学习阶段中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地理课程由于知识范围广、学习内容多且知识结构复杂,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要想满足新课改要求,提升学会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课堂教学提问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人地协调是指人们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正确价值。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课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新兴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概念的完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综合思维是指人们以全面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区域认知是指人们通过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在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正确观点。整合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突出特征。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这是学生认识和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多样性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地理教学活动要凸显学科特色,以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学习《典型地貌及特点——流水地貌》时,设计有趣的课堂地理实验,让学生利用简单的书本、沙子等材料现场制作沙丘,观察河流沿线的地貌变化与流水速度的关系;再如针对“建设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展开课堂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观点,形成辩论思维[1]。另外,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竭力打造生本课堂,给他们创造更多自主思考与深刻认知的机会。例如学习《人口迁移》时,从“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着手调动热烈的讨论,由此引出人口迁移的本质与特征,梳理人和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人口迁移能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的学生提出“人口迁移可能增大土地的承载压力”,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交流与对话中深化知识理解。 
  四、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生活性 
  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为生活发展服务,才能促进学生深化理解,体验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生活性,启发学生强烈的文明意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例如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时,除了依照教材中的知识点介绍各种自然资源及其作用、存储情况以外,还要立足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客观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生活中常用的家具、砧板、筷子、纸张等,这些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这也是自然资源带给人类生活的便利;再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石油资源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资源不可再生,由此也就引出“节约资源”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五、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深入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浅显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把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透过每一个细节去对比和分析地理问题,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在掌握地理知识、强化地理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的深入性。例如研究“植被恢复”相关知识点,先从介绍“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等相关概念着手,在此基础上深入教学,选取某个区域的植被恢复实例展开研究,探讨植被发展的过程。例如某地以灌木和草原为原生植被,但是由于多年来大力开发农业,增加了灌溉用水量,结果造成当地的河流断流,尤其下游生态破坏严重,草本植物大量减少,灌木面临灭绝,为了应对荒漠化现象,采取积极的恢复生态措施。解决问题时,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点叙述该地植被的演替过程,针对植被破坏前后的情况建立两个地理发展模型,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停留于浅显层面,而是以区域植被变化为实例,逐步启发学生构建区域动态模型,锻炼他们从不同要素、不同时段为切入点,锻炼空间分析能力,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六、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实践性 
  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全面执行,地理教学侧重点逐步从基础知识学习过渡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实践能力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多参加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实践活动,锻炼地理思维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例如学习《旅游资源评价》时,选取当地旅游景点调查“景点对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影响”,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走访景点考察、访问景区内的游客及居民,得出调查结果,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实践能力。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指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
  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与地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现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在地理课堂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思维感悟与情感体验,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飞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2):8. 
  [2]佐合热·艾山.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魅力中国,2019,(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