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育绘本课程下的高质量课堂建设初探

【作者】 刘 婷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等艺体类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强化,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学会合作。在此背景下,实施校本化体育绘本课程,不仅为学校发展带来活力,形成办学特色,也顺应了儿童学习规律,更是低年段学生学习体育的辅助工具。
  关键词:校本化;体育绘本;课程建设
  在体育课融入创意游戏、道具、劳动课程等元素时,学生会比较喜欢,甚至舍不得下课。而体育课现状呢,有的孩子喜欢体育但反感体育课;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不喜欢的原因有很多,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枯燥、课堂乏味无趣等。“五育并举”要求素养平衡,理想的体育教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近年来,绘本在校园课程体系中逐渐被重视。在协创教育理念下,绘本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专属,而是逐步与多学科协同与创生,全方位均衡发展。在绘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协创热”的大趋势下,需认识到,绘本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存在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需符合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因绘本的特殊性,带来其与众不同的教育价值与魅力;需要在课程目标、方案、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遵循科学性、协同性、发展性、整体性的实施原则。在此背景下,实施校本化体育绘本课程,值得我们尝试。
  1.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绘本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进行了统整,出现了统整式绘本阅读课程,成为撬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体育学科与绘本的结合在近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存在诸多空白。闫学主编说“以儿童生命生长为起点,站在儿童的视角构建和实施课程”。那么,如何将体育绘本与体育教学、学生技能习等有效融合,并五育并举呢?
  2.研究目的
  绘本教材,以贴近生活的趣味故事情景和绚丽多彩的直观图画表达形式,图文并茂的将学科知识呈现,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将绘本和体育学科知识相结合,实施体育绘本教学,充分尊重不同水平段孩子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学习生活,让孩子能在体育艺术的氛围下进行实践与探索,追寻精致唯美且动感活力的体育教学,从而使学生在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每个儿童在体育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和幸福感。
  3.探索实践
  施瓦布提出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构成。结合我校体育“协同、乐创”的教学理念,我校体育教师将体育学科与绘本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3.1 学科协同教育
  协同教育,就是立足学校教育大局观,冲破个人与学科疆界,协同各学科所开展的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高效,让学生乐学,让师生享受教与学的快乐。常见的协同教育通过绘本课程来呈现,即语文、数学、英语与美术、音乐的师师协同。而体育与美术、语文、劳动教育课程等协同的课例较少,常见的有悦动课堂,将音乐与体育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进行体育学习活动。但这一结合并未从根本上落实五育并举。新课程要求教师当好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校体育教师从语文绘本课程中获得灵感,着手进行体育绘本课程探索,以群体智慧碰撞出教育火花。在体育绘本课程设计时体现共生性,以儿童为中心,与其他学科共融共生。例一年级投掷课教学设计时,将体育与语文、美术、音乐、劳动教育紧密联系。将古诗“悯农”作为教学背景,并将劳动课程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师生的教学在音乐律动的氛围下通过练习采收、传递、搬运、运输等技术动作将采摘果实运送到各城市,使得教学与生活、实践相关联,从而实现身体运动、思维灵动、心理活动的“三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3.2 融通教学资源
  要发挥体育绘本最大的作用,必要要进行整体的规划。首先我们要从已有的绘本中取舍和改编适合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建设上做减法而非加法,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若做到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的教学资源的整合融通,将遵循四个“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绘本教学设计过程中,教材的教学目标达成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是设计的第二要素,将绘本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做到无缝连接,并相辅相成,使得体育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师生的交互思维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如以学校特色课程“垒球”为切入点进行一年级拓展课程教学,创作的绘画具有“故事性、益智性、人文性和艺术性。将棒垒球的起源、发展、推广、学习、普及通过绘画呈现出来,呈现出“画中有话、话中有画、画话相连”的特点。将“垒球+投掷”、“跑垒+跑步”“挥垒棒+网球”等运动项目和技术动作融合,以绘画和文字的形式更直观呈现。通过给学生创设场景体验或创设心理情境,开展启发式教学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育、趣、思、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实现高效的体育学习。
  3.3 创生“体育绘本课堂”
  “创生”寓意着“创造产生,生而成长”,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属于现代课程观。在“大课程,小教学观”下,我们要区分清楚何为课程创生、何为内容创生。
  1992年,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等人首次提出“课程创生”。其释义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在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了工具或材料。即课程实施进程中,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不断形成,不断提升意义的建构,其核心是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何为“教学内容创生”?教学内容创生可以理解为教学不是一昧执行预设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是教学主体在特发的教学情景中,创造教学事件,理解课程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的过程。简而言之,创生“体育绘本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课堂。我们应从课程的大局观去完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爱学、乐学且学科性质内容凸显的课程教学资源。
  如遵循水平一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与语文、艺术等课程相结合创生的《我是一颗球》。该书以软式棒垒球为研究对象,以绘画方式将棒球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以“我”的自述创设情境,设置游戏让孩子们认识最原始的“我”,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和“我”的接触,主动探索“我”为什么到中国后“改头换面”。当“我”来到来到学校认识新朋友后,“我们”又是如何相处的,让学生通过绘本呈现的图画来学习运动技术、练习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学会合作、感受包容、让步等与人交往的相处之道。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寓学于乐,寓练于乐,发挥课程的育体、育智、育心功能。
  4.思考与建议
  (1)新课程观理念下,多学科协创教学已是主流趋势。如何更有效地将学科融合,值得一线教师探究。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取的学习素材、问题情景、教学工具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遵循体育教学的本源诉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多创设一些益智性、人文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探索,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孩子乐学优学、勤思善思的好习惯。
  (2)使用体育绘本时,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体育教学本质。若过度重视绘画和故事,体育课就会变成绘本欣赏课。教师在进行体育绘本内容创生时,在保障体育学科本源诉求渗透下,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更要遴选绘本中适合的体育素材。
  (3)使用体育绘本,应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其动态化,赋予其强有力的生命力。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个儿童在绘本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姚颖.小学绘本课程的建构与打造——学校绘本课程的类型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9(57):12-18.
  [2]向海英. 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02):3-9.
  [4]何建军.“儿童定制学习”:实现共性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J].辽宁教育,2020(1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