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秦超琼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性既体现在学生激趣上又体现在化解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中。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做到精心应用就必须科学整合,使之整合有深度,有效度,能直接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有效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聚焦课堂的“三活课堂增智”课改实践推进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进课堂成为常态化,在教育手段改革上出现了科技助力课改的大好局面。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而语文学科教学,作为校园教育中肩负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之一,与信息技术整合,也确实是这一趋势的常见实践,特别是在“班班通”工程全面实现以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成为目前教育改革——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新常态。
整合,又称融合,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两者进行简单地相加,而是把信息技术当作突破手段,将语文学科需要达到的目的难过多媒体这种直观手段形象化呈现,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通过观看、聆听等方式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由于信息技术功能强大,在整合中如果有深度,就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上实现语文课堂质的提升,否则,成为“机灌”和“看电影”的媒体课堂。下面,我结合教学和“活用资源”理念的推进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践行新课改,就必然要落实学生主体理念。教学中自然也会加强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整合信息技术教学助力导入环节的有效开启自然就会想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功能,把静态的文本知识化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场景,让学生在声、光、色、图、影等多元刺激下,产生学习兴趣。而有效整合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目光,让他们很快“收心”,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来。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的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把这个神话故事以动画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视听感知中被吸引、被卷入,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我要学”需求。这样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导入环节的有效性,还给整个课堂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下一阶段即新知教学——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良好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是传统媒介不曾有的特性,其体现出来的优势为我们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媒体介质提供了支撑和便捷,可以为我们教学呈现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方式方法。正是这个原因,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文本动态化。再加之,这些媒体在综合呈现中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促使各感官又综合、协同。正是由于增多了感知途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许多。例如,融情于景的《山雨》一文,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借景抒情中那种独特的感受,就必须透过文字发挥想象,在脑中有一幅山林雨景图。而这样的效果显然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才会形成。对于小学生,经历不够丰富,切身体验少,很难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山林雨景的美丽,更别说感受到文中描写所呈现出来的神奇的色彩美和音韵美。为了加快效率,过程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文中关于山雨的一些景物通过特定的组合使其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他们就很快在自己头脑中就了一幅有色有景的山林雨景图。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化解了难点,又让学生收获了新知,陶冶了情操,体验到了文中的趣和美。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作为执教者应将之视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抓落实。要知道,学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活动,而语文学科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是无穷尽的。所以有人说,语文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不可饶恕的。特别是在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更需以以想象为径带动思维创新发展。而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就更能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图像、动画、视频等制作中来以增添学生想象所需要的素材量,从而促进学生在直观有趣的画面中选择素材并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在头脑中以现有素材为基础进行加工开启想象工程。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月光曲》内容、想象其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实现这个目的仅讲解是非常难的,借助文中那仅有的一幅插图也不足以达到效果。许多教师也尝试利用有感情朗读这种途径来突破,也未必怍到很好效果。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帮助学生借助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而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文中意象很快成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在视频中呈现月亮、大海、微云、大风、巨浪等意象,再配上穿梭的流光和动听迷人的背景音乐,很快就让学生思维随着光速流动和音乐节奏的流淌而尽情地发挥作用,自然就会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进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如果能达到深度整合其有效性远不止于这几种,还有很多作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但总的来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信息化意识,在倡导智慧教育的今天,更有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更能使之整合有深度,有效度。
参考文献:
[1]张红军,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J].教育研究,2018年。
[2]刘和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有效整合[J].基础教育,202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有效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聚焦课堂的“三活课堂增智”课改实践推进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进课堂成为常态化,在教育手段改革上出现了科技助力课改的大好局面。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而语文学科教学,作为校园教育中肩负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之一,与信息技术整合,也确实是这一趋势的常见实践,特别是在“班班通”工程全面实现以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成为目前教育改革——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新常态。
整合,又称融合,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两者进行简单地相加,而是把信息技术当作突破手段,将语文学科需要达到的目的难过多媒体这种直观手段形象化呈现,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通过观看、聆听等方式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由于信息技术功能强大,在整合中如果有深度,就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上实现语文课堂质的提升,否则,成为“机灌”和“看电影”的媒体课堂。下面,我结合教学和“活用资源”理念的推进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践行新课改,就必然要落实学生主体理念。教学中自然也会加强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整合信息技术教学助力导入环节的有效开启自然就会想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功能,把静态的文本知识化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场景,让学生在声、光、色、图、影等多元刺激下,产生学习兴趣。而有效整合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目光,让他们很快“收心”,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来。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的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把这个神话故事以动画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视听感知中被吸引、被卷入,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我要学”需求。这样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导入环节的有效性,还给整个课堂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下一阶段即新知教学——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良好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是传统媒介不曾有的特性,其体现出来的优势为我们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媒体介质提供了支撑和便捷,可以为我们教学呈现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方式方法。正是这个原因,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文本动态化。再加之,这些媒体在综合呈现中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促使各感官又综合、协同。正是由于增多了感知途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许多。例如,融情于景的《山雨》一文,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借景抒情中那种独特的感受,就必须透过文字发挥想象,在脑中有一幅山林雨景图。而这样的效果显然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才会形成。对于小学生,经历不够丰富,切身体验少,很难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山林雨景的美丽,更别说感受到文中描写所呈现出来的神奇的色彩美和音韵美。为了加快效率,过程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文中关于山雨的一些景物通过特定的组合使其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他们就很快在自己头脑中就了一幅有色有景的山林雨景图。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化解了难点,又让学生收获了新知,陶冶了情操,体验到了文中的趣和美。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作为执教者应将之视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抓落实。要知道,学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活动,而语文学科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机会是无穷尽的。所以有人说,语文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不可饶恕的。特别是在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更需以以想象为径带动思维创新发展。而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就更能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图像、动画、视频等制作中来以增添学生想象所需要的素材量,从而促进学生在直观有趣的画面中选择素材并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在头脑中以现有素材为基础进行加工开启想象工程。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月光曲》内容、想象其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实现这个目的仅讲解是非常难的,借助文中那仅有的一幅插图也不足以达到效果。许多教师也尝试利用有感情朗读这种途径来突破,也未必怍到很好效果。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帮助学生借助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而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文中意象很快成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在视频中呈现月亮、大海、微云、大风、巨浪等意象,再配上穿梭的流光和动听迷人的背景音乐,很快就让学生思维随着光速流动和音乐节奏的流淌而尽情地发挥作用,自然就会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进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如果能达到深度整合其有效性远不止于这几种,还有很多作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但总的来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信息化意识,在倡导智慧教育的今天,更有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更能使之整合有深度,有效度。
参考文献:
[1]张红军,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J].教育研究,2018年。
[2]刘和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有效整合[J].基础教育,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