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 综合性评价的校本实践研究
【作者】 马彩芳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入贯彻该方案的精神,2021年3月1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足见国家对于教育评价的重视。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而这也印证了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围绕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校本实践的巨大价值。
一、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不是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我们把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特色评价和效能评价结合起来,改进了评价方式方法,经过3年的探索改革,基本形成促进发展、规范长效的实施多元、过程、动态“三位一体”评价的能充分指向培育太阳娃综合素养培育的多元、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
我们从“项目考核评定”“电子档案升级评定”“社会实践评定”“学业综合评定”四个评价模块,同时每个评定模块要从指标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和学习系统四个维度分别开发,从而整体构建多元、过程、动态的具有三级指标的太阳娃综合发展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的结构划分
从结构划分的角度,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内容,课题组依据课程标准研发了评价标准、评价实施办法、评价典型操作样例。一是指标化的评价标准。即按照“绿色评价”的理念,强调“结构思维”与“生态意识”,从教育生态的视角科学研制具有学校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可测量、可观察的评价目的。二是评价的实施办法。该实施方法对如何实施学业质量评价提出了具体可操作化的建议,指导学校或教师等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多维度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业。三是评价典型样例。对应所要评价的评价标准提供某种评价方法的典型示例,对应表现评价样例,同时给出评分细则。
2.综合评价的内容架构
综合评价的内容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质量。关注关键能力,注重发展增量。主要聚焦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能力思维指数、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学生学习动力指数等方面。二是身心健康。关注体质健康,注重技能提升。重点监测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三是艺术素养。关注核心素养,注重内在修养。重点监测学生艺术素养水平和核心能力,也关注艺术课程的开设、教学和管理。四是学习因子。关注学习动机,注重实践创新。学习因子主要聚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负担、学习信心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
3.综合评价的设计理念
一是强调生态意识,营造“全面质量”育人场。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绿色协调发展。二是强调素养取向,促进“全面质量”科学性。树立“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全面合格,鼓励优秀”的学业评价理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强调结构思维,激励“全面质量”内生力。评价改革的意义在于重建管理机制,即要用结构性思维看学校学生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二、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的实践策略
1.推进低段游园活动评价改革
关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评价方式的多元与创新,积极推进以“游园活动”为主的非纸笔评价方式。非纸笔测评作为一种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解决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表现性评价,不仅仅只是一场期末的评价活动,更应成为学生阶段学习成长的加油站。区域范围内取消小学一二年级期末纸笔考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完成学习检测任务。针对当前区域一二年级低段非纸笔评价,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方式主要呈现三个特色。一是闯关集卡式活动评价。学校设立“闯关集卡得星活动站”,分别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生活等活动区,以“闯关得星”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个人特长等进行检测。二是情境模拟式活动评价。把生活情境与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模拟真实的环境,设计相应的角色扮演类游园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三是实践拓展式活动评价。学校借力省市现有场馆资源,打破学校教育的场地、资源等的局限性,联合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了多元平台,如与中国湿地博物馆、du du城等校外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
2.开展学科“3+X”专项学业质量监测
校园“3+X”学科关键能力专项监测体系已经形成。“3”指的是学校每年开展的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监测和学业水平监测。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和学业水平监测工作机制,并逐年优化监测手段。体质健康监测统一裁判定点监测;艺术素养监测采用纸笔测试与期末展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电子阅卷;学业水平通过纸笔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引导学校关注学科分数背后的相关因子分析。“x”则是指每年学校对其他学科开展的专项监测。近几年我校不断丰富和拓展专项监测项目,根据不同学科特质开展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项目制监测,促进各学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关键能力。一是持续推进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评价改革。2018-2020年小学全面实施了以实验为主的动手能力监测。二是持续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评价改革。2019年实施信息技术素养监测,考查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三是针对考试学科关键能力选择监测项目。2018年开展小学课外阅读水平专项监测,2019年启动英语听力与口语测评,2020年实施初中科学实验操作测评。
3.推行多元评价,点亮“每一个”的未来
在完善“太阳娃评价”的多元评价方面,我们在先期探索的“诚信太阳娃、爱心太阳娃、礼仪太阳娃、环保太阳娃、合作太阳娃、勤学太阳娃、志愿太阳娃、创新太阳娃、健身太阳娃、艺术太阳娃”等十大太阳娃评选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十佳太阳娃”评选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和草拟,尝试将基础性发展目标即综合素质评价设定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六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下分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46项(详见《新城花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该评价表尚未实施,期待专家的前期指导和论证。
研究小组认为,首先评价走向多元,“十佳太阳娃”,这里的“十”,其实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其次,评价不再是至上而下的单一路径,而是调动每个人,每个孩子,评价的标准可以由学生自己探讨而定,强调“每一个”,让教育充满希望,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成为独特的自己。再次,课题组认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味的细化标准及要求,而应关注孩子品行的成长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项目组尝试了这样的表述:学会劳动,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责任,从学会服务开始,等等,把比较宏大的事情,变得非常具体,让评价更“接地气”。
4.关注过程评价,汇聚“每一天”的成长
在强化“为每个孩子颁一次奖”的日常评价方面,学校继续坚持多年来的既有做法,即改变期末终结性评价的一元模式,将“每周一娃”“每月之星”的评比贯穿到整个学期的始末,随时随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让评价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养成训练,道德形成、学业成长等综合发展的“晴雨表”。下半年,尝试进行“先争章、后评娃”,在此基础上充分对接“每周一娃”与“十佳太阳娃”的评选。
首先,在综合素质评优时,认真汇总平时评比情况,班级中获得全部十佳太阳娃的同学入围期末“十佳”新城太阳娃评比,本学期重点是对既有评比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优化,主要是增设了“十佳”之外的“N”的自主申报和评选。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的认识,对照“十佳”中“一佳”或“十佳”中未提及的,均可自主申报,纳入考评,从而实现“另起一行,成就无数个第一”的灵动评价。其次,在学生成长记录方面,我们设想了进行电子化记录,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全面参与,客观呈现学生成长。再次,在学科方面,继续通过“古诗文考级”和“新城读书娃成长手册”等评价办法,过程记载、激励推动学生的经典阅读和积累,心育方面继续通过完善“心理健康记录表”、“小伙伴心灵成长记录”等评价载体,推动了过程评价。
5.重视动态评价,享受“每一次”的幸福
在探索“太阳币积点奖章换购”的动态评价方面,我们以进一步建设“小公民争章手册”为评价载体,引入“太阳币”积点奖章,对参加新城小学“太阳”小公民志愿者团队如七彩心灵小伙伴、小小交通志愿者、小小金牌换购员、小小红十字志愿者等各类学科或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太阳”奖章,评价卡“积点”。
本年度重点探索在换购内容,先后开展了“太阳”积点奖励金点子征集,小公民系列招募活动,太阳创意兑换探索等活动,把奖励的内容更多注重物质印象物质和精神并重,注意奖励的适度性问题。并且,在换购时间安排和换购的具体操作上进行完善,真正让评价起到积极作用。目前,课题组初步探索了自己的可操作的实施平台——“太阳”的积点争章,这对新城娃评价体系制度创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6.推行专家点评,关注“每一步”的行动
课题特聘专家莅校指导时,对我校提出的从多元、日常、动态三方面构建“太阳娃”自主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继续大胆探索、坚持特色,开展行动研究,注意奖励适度。课题组初步完成了“评价,走向多元”“成长,就是积累”“激励,化为文化”三方面为主线开展的“新城娃”自主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我们还阶段性开展 “家长说”“教师说”“学生说”的反馈活动,用多元的视角观察、切身的体验感言和自身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十佳太阳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从“一厢情愿”到“多方认同”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参与的行动研究过程。
新城花园小学“评价点亮成长”、“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中爱的力量”的理念与实践,尤其是对多元、动态、过程和自主的综合评价,对自下而上调动多方进行的从学生成长点滴做起的评价赞赏有加,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的
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及发展过程,创新综合评价方式,将评价定位于寻找儿童成长中的闪光点,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成长的增值,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发展。
1.学习站评价:分层性、选择性、渐进性
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的递增,构建逐渐递进的学习站评价体系。太阳娃只要过程努力,达到标准,期末就可以不参加考试,成绩优秀。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标准+挑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答题速度,自己决定是否完成挑战题。此外,根据一、二年级学生四个学期能力发展的递增,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加油站”评价体系,利用多元激励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比如,一年级的游园主题是“雏燕起飞”,分设四个学习加油站点,即雏燕生活屋、雏燕悦读屋、雏燕智慧屋和雏燕加油站;二年级的游园主题是“雏燕乐飞”,分设四个站点,即飞离小燕巢、登陆悦读岛、勇闯智慧堡、远航加油站。学校设计每一站的时候,分别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维度、操作方式、评价标准和资源支持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学校将游园地图、游园雷达图、留言板等融入了人手一份的游园活动册上。每到一站就有引导员给他盖上雏燕邮戳,表示他到过这个站点。我们将每个项目的评价等级定为“加油啦”“不错哦”和“棒极了”三个维度。设置的“加油站”是一个强项展示和弱项补测的场馆。每一门学科设立一个“加油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加油站”进行展示。
2.晋级式评价:多维度、立体式、信息化
创设晋级平台,在学生个人的晋级式评价中为太阳娃设立了“璞玉卡、宝石卡、钻石卡、五行魅力卡”等四张晋级式荣誉卡,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信息化的数据处理、立体式的发布形式、个性化的评价补充。所谓晋级,是不断上升的台阶。平时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因各项表现优异,会得到奖状,积累到三张可换一张“璞玉卡”,然后两张“璞玉卡”换一张“宝石卡”,两张“宝石卡”再换一张“钻石卡”,最后两张“钻石卡”换成一张“五行魅力卡”,登顶成为学校荣誉榜上的“五行魅力学生”。不同的级别会有相应的奖励,如入队优先、道德和素养评A等。晋级最高级别取名“五行魅力学生”,指向的是学校提出的健行、力行、思行、果行、美行的“五行”校园文化。“这卡换那卡”,听起来简单,实践中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3.增值性评价:重发展、促多元、显个性
增值性评价是将学生进步和变化作为评价的核心,强调每个学生进步,这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采用增值性评价的方法,更有利于引导教师实现从重投入到重过程、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评价的转变,对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学生每次考试、每个项目的完成、每次综合实践活动的难度、方向都不相同,属于不同量尺。为统一量尺,需对多个成绩数据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转换成标准分,然后利用T=70+15z公式转换成T分数,之后将经过标准化整理好的T分数运用MLwIN2.02软件进行运算,即可获得增量的量化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工具应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测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分析出学习能力增量指数和相关学习方法策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预测、观察、探究、推理和解释等能力,拓展学习的迁移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学校评价改革的实践在不断深入。评价改革从自上而下的推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内驱式改革,课题组从学校的整体面到教师的学科面评价研究已呈现出多元、多面、多层次和谐统一的格局,我们期待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努力做到促进小学生综合评价工作从“经验”到“专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秦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J].学周刊,2014(01).
[2]袁名泽.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3]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谷红梅.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 社会心理科学,2009(6).
[5]张艳文.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11).
[6]王斌兴,刘雨群.全员参与,促进发展,构建学生评价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3(9).
一、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不是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我们把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特色评价和效能评价结合起来,改进了评价方式方法,经过3年的探索改革,基本形成促进发展、规范长效的实施多元、过程、动态“三位一体”评价的能充分指向培育太阳娃综合素养培育的多元、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
我们从“项目考核评定”“电子档案升级评定”“社会实践评定”“学业综合评定”四个评价模块,同时每个评定模块要从指标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和学习系统四个维度分别开发,从而整体构建多元、过程、动态的具有三级指标的太阳娃综合发展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的结构划分
从结构划分的角度,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内容,课题组依据课程标准研发了评价标准、评价实施办法、评价典型操作样例。一是指标化的评价标准。即按照“绿色评价”的理念,强调“结构思维”与“生态意识”,从教育生态的视角科学研制具有学校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可测量、可观察的评价目的。二是评价的实施办法。该实施方法对如何实施学业质量评价提出了具体可操作化的建议,指导学校或教师等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多维度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业。三是评价典型样例。对应所要评价的评价标准提供某种评价方法的典型示例,对应表现评价样例,同时给出评分细则。
2.综合评价的内容架构
综合评价的内容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质量。关注关键能力,注重发展增量。主要聚焦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能力思维指数、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学生学习动力指数等方面。二是身心健康。关注体质健康,注重技能提升。重点监测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三是艺术素养。关注核心素养,注重内在修养。重点监测学生艺术素养水平和核心能力,也关注艺术课程的开设、教学和管理。四是学习因子。关注学习动机,注重实践创新。学习因子主要聚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负担、学习信心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
3.综合评价的设计理念
一是强调生态意识,营造“全面质量”育人场。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绿色协调发展。二是强调素养取向,促进“全面质量”科学性。树立“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全面合格,鼓励优秀”的学业评价理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强调结构思维,激励“全面质量”内生力。评价改革的意义在于重建管理机制,即要用结构性思维看学校学生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二、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的实践策略
1.推进低段游园活动评价改革
关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评价方式的多元与创新,积极推进以“游园活动”为主的非纸笔评价方式。非纸笔测评作为一种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解决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表现性评价,不仅仅只是一场期末的评价活动,更应成为学生阶段学习成长的加油站。区域范围内取消小学一二年级期末纸笔考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完成学习检测任务。针对当前区域一二年级低段非纸笔评价,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方式主要呈现三个特色。一是闯关集卡式活动评价。学校设立“闯关集卡得星活动站”,分别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生活等活动区,以“闯关得星”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个人特长等进行检测。二是情境模拟式活动评价。把生活情境与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模拟真实的环境,设计相应的角色扮演类游园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三是实践拓展式活动评价。学校借力省市现有场馆资源,打破学校教育的场地、资源等的局限性,联合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了多元平台,如与中国湿地博物馆、du du城等校外教育资源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
2.开展学科“3+X”专项学业质量监测
校园“3+X”学科关键能力专项监测体系已经形成。“3”指的是学校每年开展的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监测和学业水平监测。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和学业水平监测工作机制,并逐年优化监测手段。体质健康监测统一裁判定点监测;艺术素养监测采用纸笔测试与期末展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电子阅卷;学业水平通过纸笔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引导学校关注学科分数背后的相关因子分析。“x”则是指每年学校对其他学科开展的专项监测。近几年我校不断丰富和拓展专项监测项目,根据不同学科特质开展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项目制监测,促进各学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关键能力。一是持续推进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评价改革。2018-2020年小学全面实施了以实验为主的动手能力监测。二是持续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评价改革。2019年实施信息技术素养监测,考查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三是针对考试学科关键能力选择监测项目。2018年开展小学课外阅读水平专项监测,2019年启动英语听力与口语测评,2020年实施初中科学实验操作测评。
3.推行多元评价,点亮“每一个”的未来
在完善“太阳娃评价”的多元评价方面,我们在先期探索的“诚信太阳娃、爱心太阳娃、礼仪太阳娃、环保太阳娃、合作太阳娃、勤学太阳娃、志愿太阳娃、创新太阳娃、健身太阳娃、艺术太阳娃”等十大太阳娃评选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十佳太阳娃”评选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和草拟,尝试将基础性发展目标即综合素质评价设定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六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下分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46项(详见《新城花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该评价表尚未实施,期待专家的前期指导和论证。
研究小组认为,首先评价走向多元,“十佳太阳娃”,这里的“十”,其实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其次,评价不再是至上而下的单一路径,而是调动每个人,每个孩子,评价的标准可以由学生自己探讨而定,强调“每一个”,让教育充满希望,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成为独特的自己。再次,课题组认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味的细化标准及要求,而应关注孩子品行的成长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项目组尝试了这样的表述:学会劳动,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责任,从学会服务开始,等等,把比较宏大的事情,变得非常具体,让评价更“接地气”。
4.关注过程评价,汇聚“每一天”的成长
在强化“为每个孩子颁一次奖”的日常评价方面,学校继续坚持多年来的既有做法,即改变期末终结性评价的一元模式,将“每周一娃”“每月之星”的评比贯穿到整个学期的始末,随时随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让评价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养成训练,道德形成、学业成长等综合发展的“晴雨表”。下半年,尝试进行“先争章、后评娃”,在此基础上充分对接“每周一娃”与“十佳太阳娃”的评选。
首先,在综合素质评优时,认真汇总平时评比情况,班级中获得全部十佳太阳娃的同学入围期末“十佳”新城太阳娃评比,本学期重点是对既有评比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优化,主要是增设了“十佳”之外的“N”的自主申报和评选。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的认识,对照“十佳”中“一佳”或“十佳”中未提及的,均可自主申报,纳入考评,从而实现“另起一行,成就无数个第一”的灵动评价。其次,在学生成长记录方面,我们设想了进行电子化记录,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全面参与,客观呈现学生成长。再次,在学科方面,继续通过“古诗文考级”和“新城读书娃成长手册”等评价办法,过程记载、激励推动学生的经典阅读和积累,心育方面继续通过完善“心理健康记录表”、“小伙伴心灵成长记录”等评价载体,推动了过程评价。
5.重视动态评价,享受“每一次”的幸福
在探索“太阳币积点奖章换购”的动态评价方面,我们以进一步建设“小公民争章手册”为评价载体,引入“太阳币”积点奖章,对参加新城小学“太阳”小公民志愿者团队如七彩心灵小伙伴、小小交通志愿者、小小金牌换购员、小小红十字志愿者等各类学科或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太阳”奖章,评价卡“积点”。
本年度重点探索在换购内容,先后开展了“太阳”积点奖励金点子征集,小公民系列招募活动,太阳创意兑换探索等活动,把奖励的内容更多注重物质印象物质和精神并重,注意奖励的适度性问题。并且,在换购时间安排和换购的具体操作上进行完善,真正让评价起到积极作用。目前,课题组初步探索了自己的可操作的实施平台——“太阳”的积点争章,这对新城娃评价体系制度创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6.推行专家点评,关注“每一步”的行动
课题特聘专家莅校指导时,对我校提出的从多元、日常、动态三方面构建“太阳娃”自主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继续大胆探索、坚持特色,开展行动研究,注意奖励适度。课题组初步完成了“评价,走向多元”“成长,就是积累”“激励,化为文化”三方面为主线开展的“新城娃”自主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我们还阶段性开展 “家长说”“教师说”“学生说”的反馈活动,用多元的视角观察、切身的体验感言和自身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十佳太阳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从“一厢情愿”到“多方认同”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参与的行动研究过程。
新城花园小学“评价点亮成长”、“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中爱的力量”的理念与实践,尤其是对多元、动态、过程和自主的综合评价,对自下而上调动多方进行的从学生成长点滴做起的评价赞赏有加,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性评价的
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及发展过程,创新综合评价方式,将评价定位于寻找儿童成长中的闪光点,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成长的增值,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发展。
1.学习站评价:分层性、选择性、渐进性
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的递增,构建逐渐递进的学习站评价体系。太阳娃只要过程努力,达到标准,期末就可以不参加考试,成绩优秀。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标准+挑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答题速度,自己决定是否完成挑战题。此外,根据一、二年级学生四个学期能力发展的递增,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加油站”评价体系,利用多元激励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比如,一年级的游园主题是“雏燕起飞”,分设四个学习加油站点,即雏燕生活屋、雏燕悦读屋、雏燕智慧屋和雏燕加油站;二年级的游园主题是“雏燕乐飞”,分设四个站点,即飞离小燕巢、登陆悦读岛、勇闯智慧堡、远航加油站。学校设计每一站的时候,分别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维度、操作方式、评价标准和资源支持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学校将游园地图、游园雷达图、留言板等融入了人手一份的游园活动册上。每到一站就有引导员给他盖上雏燕邮戳,表示他到过这个站点。我们将每个项目的评价等级定为“加油啦”“不错哦”和“棒极了”三个维度。设置的“加油站”是一个强项展示和弱项补测的场馆。每一门学科设立一个“加油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加油站”进行展示。
2.晋级式评价:多维度、立体式、信息化
创设晋级平台,在学生个人的晋级式评价中为太阳娃设立了“璞玉卡、宝石卡、钻石卡、五行魅力卡”等四张晋级式荣誉卡,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信息化的数据处理、立体式的发布形式、个性化的评价补充。所谓晋级,是不断上升的台阶。平时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因各项表现优异,会得到奖状,积累到三张可换一张“璞玉卡”,然后两张“璞玉卡”换一张“宝石卡”,两张“宝石卡”再换一张“钻石卡”,最后两张“钻石卡”换成一张“五行魅力卡”,登顶成为学校荣誉榜上的“五行魅力学生”。不同的级别会有相应的奖励,如入队优先、道德和素养评A等。晋级最高级别取名“五行魅力学生”,指向的是学校提出的健行、力行、思行、果行、美行的“五行”校园文化。“这卡换那卡”,听起来简单,实践中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3.增值性评价:重发展、促多元、显个性
增值性评价是将学生进步和变化作为评价的核心,强调每个学生进步,这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采用增值性评价的方法,更有利于引导教师实现从重投入到重过程、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评价的转变,对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学生每次考试、每个项目的完成、每次综合实践活动的难度、方向都不相同,属于不同量尺。为统一量尺,需对多个成绩数据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转换成标准分,然后利用T=70+15z公式转换成T分数,之后将经过标准化整理好的T分数运用MLwIN2.02软件进行运算,即可获得增量的量化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工具应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测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分析出学习能力增量指数和相关学习方法策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预测、观察、探究、推理和解释等能力,拓展学习的迁移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学校评价改革的实践在不断深入。评价改革从自上而下的推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内驱式改革,课题组从学校的整体面到教师的学科面评价研究已呈现出多元、多面、多层次和谐统一的格局,我们期待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努力做到促进小学生综合评价工作从“经验”到“专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秦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J].学周刊,2014(01).
[2]袁名泽.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3]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谷红梅.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 社会心理科学,2009(6).
[5]张艳文.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11).
[6]王斌兴,刘雨群.全员参与,促进发展,构建学生评价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