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拟卷的“破”与“立”

【作者】 钟晓霞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吉庆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阶段,考试仍旧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必然手 段,显然,拟出一份既能检测学生必备知识技能的 掌握情况,又能检查教师是否抓住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进行教学的试卷,就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 师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科学性错误、考点重复、 超纲、非原创等一系列问题在各科试卷中频出,加 上语文学科知识本就缺乏系统性,小学语文学科的 拟卷更难。为此,教师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先“破” 后“立”,用好手中考试这根“指挥棒”,成功引导 教与学两方面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展开。 
  一、 改变试卷难度“扁平化”现状,建立级段 知识难度衡量标准体系 
  试卷难度“扁平化”,一是指试卷区分度低,不 能广泛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业水平;二是指各个 级段从题型到难度没有多大区别。 只有弄清楚是什么造成了小学语文试卷难度 “扁平化”,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试卷区分度低 的根本原因无外乎拟卷人的心态。一种心态是以低 难度试题实现皆大欢喜;另一种心态是无视学生级 段特点和学科级段要求,随意拔高、“深挖”,以“难 倒一片”为目标。 这两种心态导致的试卷难度“扁平化”,都是 “师本位”的思想在作祟。第一种人把“混社会, 谁也不得罪”的方法用在拟卷中,忘记了拟卷属于 教学工作,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区分性。人为 地弱化考试与生俱来的选择分层作用,只能暂时达 到“麻痹”功效,因为缺乏竞争的学习不啻“温水 煮青蛙”,没有负担的学习不是学习,这样“治标不 治本”的考试,最终“买单”的只有学生和教育本身。 第二种人混淆了学科水平与教学水平,同样对语文教学工作危害巨大。 至于“拉平”级段差别的试卷,则充分表现出 拟卷人乃至审核人对《课标》和教材的漠视。说白 了,就是他们心中缺一杆衡量的“秤”。因此,无论 是拟卷人还是审核人,乃至于广大一线教师,在心 中建立这样一个难度衡量体系标准就尤为重要。 虽然受制于缺乏学科系统体系这一短板,《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仍旧对各个级 段的知识点作了明确要求。比如对于词句的理解, 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 课文中词句意思”,到了第二学段则指出可以“借 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而第 三学段则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 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 其表达效果”。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拟卷之前, 对于试卷内容所属教材的知识点、技能点必须进行 梳理、归纳,这样才不会在拟卷时出现疏漏。一般来 说,抓住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里的练习足矣。 一句话,用好用足《课标》和教材“两大利器”, 是克服试卷难度“扁平化”的关键所在。 
  二、 打破同一时空限制,开立多场次、多形式 的考试思维模式 
  目前,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 版)》要求,绝大多数学校每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 试,考试时长一般为 1 至 2 小时。基于此,我们应 该考虑,是否可以把一部分应“考”却因时空限制 而少考乃至于不考的内容,采取多场次、多形式的 考试模式考起来,进而达到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 的。
  三、 打破笔试答题限制,确立多角度、全方位 的考试答题方式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 来的,可是现行的笔试答题方式却只能反映学生的 读写能力,鲜见对听说能力的检测。 可能有人会说,考查听的能力可以用听力题, 可是这个题型在这两年似乎被“冷落”了。究其原 因,不外乎录制和播放有些麻烦,听力题难度把握 不准。鉴于此,教师可以选一些记叙文或实用文命 制成听力题,选文篇幅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灵 活调整。题型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能直 接在文中找到答案,而主观题需要归纳总结乃至于 联想发散。总之,把握梯度,深入钻研,反复实践, 一定能够解决听力题难度的掌控问题。 关于说的能力,有人认为平时课堂发言既是 说的练习,也是说的检测,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因为练习与检测时的心态是不同的,所导致的说 话内容与效果也不尽相同。也有人说,现在大家都 很重视口语交际,许多试卷上都有口语情境创设, 只是因为受笔答方式限制而无法进行口头检测, 笔者也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口语交际时,我们的 发音器官由于长期语言习惯使然,常常会脱口而 出。此时,所谓的固定词语搭配、特定句式等语言 现象是受潜意识和肌肉协调惯性支配而无需思考 的。而笔答时,势必会比口答思考时间长,效果却 未必比口答好,更不用说实际交流中我们的确是 用口语,而非书面语。因此,我们可以把口语交际 的检测也剥离出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抽签答题。 这样的答题方式既提高了检测效率,也锻炼了学 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 事实上,上文所述的诸如查字典、抽认二类字 也是有效补充考试方式和检测角度的。可见,确立 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试答题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 生对听说能力的重视。 
  四、 打破拟卷人视角限制,改立答卷人视角的 拟卷检查模式 
  不可否认,拟卷人拟卷时一定会预设答卷情 境,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究其原 因,毕竟拟卷人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逻辑推理 能力及语言理解能力均高于答卷人,尤其是小学 生。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唯有更换视角,拟卷人 以答题人的身份真真正正地从头到尾答一遍题,才 能发现预设中的疏漏,乃至题目措辞不当造成的理 解偏差,甚至极细微的笔误。 但是,这还不是检查勘误的“尽头”,而是“开 始”。当拟卷人通过转换身份和视角的方式发现试 卷存在的问题之后,除了修改,更应在修改之后重 新答卷,以避免针对几处修正产生的“审美疲劳” 和“视觉盲点”,进而获得与第一次答卷同样的检 查效果,甚至发现第一次未曾检查出来的问题。如 此循环,直至拟卷人再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发现试 卷存在的问题为止。 然后,审核人也应在拟卷人答题自改之后同样转 换视角,再行答题,以此作为审稿的必备步骤之一。 
  综上所述,只有勇于改变试卷难度“扁平化” 现状,打破时空、笔试答题模式、拟卷人视角等一 系列限制,才能逐步确立更适合新时代需要的衡量 试卷难度的标准体系、考试思维模式及答题方法, 乃至拟卷检查模式,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语文素养 的养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