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 师桂容

【机构】 四川省长宁县长宁镇安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学生的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充分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相关具体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小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意义;培养措施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培养好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包括规范书写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有着广博的兴趣与爱好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提前学习的习惯
  养成提前学习的习惯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更易理解,加深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前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实际能力。比如,在《猎人海力布》一课中,教师提前对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把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记住,对文章进行多次阅读,加深对陌生词语的理解,将文章中的读后感以及问题记录下来,这样的任务性的课下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情,提高预习效率。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生僻文字及词语写在黑板中,然后挑选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其他学生仔细听后进行总结,自由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与陌生文字的印象,最后由教师把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列举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
  二、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
  随着当今各种新科技的层出不穷,很多文字工作都可以用手机、电脑等机器取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有所下降。然而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胡乱书写汉字,汉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承载了祖先的智慧和辉煌的历史,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认真书写汉字的习惯。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文章后的生字“两”“哪”“跳”“孩”等都具有一定的书写难度,很多学生不能按照正确的笔画书写,长期下去会对学生的汉字书写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情况,我会抽取学生去黑板上进行听写,当学生出现字迹不工整或者笔画失误时我会提醒,以此引起更多学生的注意。同时我会让学生每天完成相应的写字训练,从而保证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三、背诵的习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我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智之本,能够质疑问难,能够解疑释疑,是思维火花的迸发,更是一种可贵的求进能力。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质疑的:1、创建宽松、民主、自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思、敢想、敢问。2、以情激情,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3、教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1)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问难。在上新课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把自学过程中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2)学会在课题的题眼上质疑问难。文章的课题一般都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思维的抓手,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我想知道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是怎么毁灭的?有的说,我想知道被毁灭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样从课题题眼着手,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3)在阅读理解整篇文章中质疑问难。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品析感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围绕“什么是中国少年?少年中国又是什么?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展开研读,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品析文中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密切的内在关系。
  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仔细检查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识记和理解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检查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写作业明确要求:
  (1)正确;
  (2)速度要快;
  (3)洁净;
  (4)自己仔细检查;
  (5)相互检查;
  (6)及时交;
  (7)自觉改正。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学生不完成作业司空见惯,实在令老师头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抓学生作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并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顽疾”便会得以救治,作业管理便步入正轨了。
  不仅是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去保证,小学生的自觉性还不高,需要教师去督促、去引导,所以语文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对于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以及师生之间相互的配合。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我相信学好语文对每一位小学生来说将不会是一件难事,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中发现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