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课堂中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作者】 曹衍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定水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学习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又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兴趣;有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探究归纳解决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呢?
一、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偶然间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啊!”再引入正题,说明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再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通过了这样一则故事引出了课题: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在2500年前的一天,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宾客们都在高谈阔论,尽情吃喝,只有毕达哥拉斯看着朋友家的地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形状,黑白相间,非常美观。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觉得非常奇怪,很想过去问他。过了一会儿,毕达哥拉斯像是恍然大悟的样子,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看着同学们充满着好奇,我紧接着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毕达哥拉斯从地砖的图案上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借助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情景:班级召开元旦联欢会,班委会决定从班费里拿出80元买可乐和果粒橙两种饮料。已知可乐每瓶2.5元,果粒橙每瓶3元,且必须保证班上30名同学每人都有一瓶饮料,两种饮料各买多少瓶呢?这样一个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实验,应将数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来设计。数学实验,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分组动手拼出三角形,有些同学的三条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而有些同学的却不能。再进一步追问何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继而就产生了认知并继续探索,很直观牢固地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希尔伯特说过:“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康托尔也说过:“在数学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新教材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激发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请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一起做折纸游戏。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1(直接):0.2毫米。
师: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呢?
生2(直接):0.4毫米。
师: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生3(直接):我猜是200毫米高。师:看来你这胆子有点小啊!(大家开始小声议论)。生4(壮着胆):可能有2米高。师:胆子还是不够大。(大家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课堂开始沸腾)。生5(乱猜):那就40米。(大家哄堂大笑,纷纷说不可能)。师(摇头):看来,同学们的胆子都不大啊!它有一百米高,一间房如果有三米高,那么相当于30层的高。(大家都不相信,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这样就引出了课题)
这个问题情境是通过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精彩的情境创设需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设法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点亮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去掌握知识,使他们想学、好学、乐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数学通报 2010,5
[2]黄晓学 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 数学教育报 2009,1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兴趣;有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探究归纳解决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呢?
一、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偶然间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啊!”再引入正题,说明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再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通过了这样一则故事引出了课题: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在2500年前的一天,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宾客们都在高谈阔论,尽情吃喝,只有毕达哥拉斯看着朋友家的地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形状,黑白相间,非常美观。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觉得非常奇怪,很想过去问他。过了一会儿,毕达哥拉斯像是恍然大悟的样子,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看着同学们充满着好奇,我紧接着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毕达哥拉斯从地砖的图案上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借助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情景:班级召开元旦联欢会,班委会决定从班费里拿出80元买可乐和果粒橙两种饮料。已知可乐每瓶2.5元,果粒橙每瓶3元,且必须保证班上30名同学每人都有一瓶饮料,两种饮料各买多少瓶呢?这样一个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实验,应将数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来设计。数学实验,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分组动手拼出三角形,有些同学的三条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而有些同学的却不能。再进一步追问何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继而就产生了认知并继续探索,很直观牢固地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希尔伯特说过:“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康托尔也说过:“在数学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新教材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激发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请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一起做折纸游戏。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1(直接):0.2毫米。
师: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呢?
生2(直接):0.4毫米。
师: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生3(直接):我猜是200毫米高。师:看来你这胆子有点小啊!(大家开始小声议论)。生4(壮着胆):可能有2米高。师:胆子还是不够大。(大家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课堂开始沸腾)。生5(乱猜):那就40米。(大家哄堂大笑,纷纷说不可能)。师(摇头):看来,同学们的胆子都不大啊!它有一百米高,一间房如果有三米高,那么相当于30层的高。(大家都不相信,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这样就引出了课题)
这个问题情境是通过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精彩的情境创设需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设法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点亮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去掌握知识,使他们想学、好学、乐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数学通报 2010,5
[2]黄晓学 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 数学教育报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