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作者】 陈 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戎州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让学生们的童年书香飘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着力开展互动交流等方面着手尝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互动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内、课外的比例应是3:7的比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界定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并提出要读整本的书。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生活中网络和现代媒体的无处不在,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外,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是看电视、玩电脑,大多不喜欢阅读,更无阅读兴趣,对整本书的阅读更是缺少动力,即使被老师、家长强制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毫无实效。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制定阅读计划,设计阅读环节
  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中希望高中学生能够把握長篇小说、人物传记、学术著作等不同类型整本书的特点。因此,在让学生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制定阅读计划。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到这一阅读活动中来。老师在学生推荐的基础上进行删选和补充,形成较为成熟的阅读任务。定好阅读任务后,一点要精心制定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制定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具体的安排,最好落实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每节课的计划,这样学生才知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阅读的效率自然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正确阅读习惯
  古人十分注重阅读方法的研究,韩愈曾经总结出来“提要勾铉法”,强调读书要读重点;苏东坡创造了“八面受敌”的读书法,强调读书要广泛涉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弱,阅读习惯也没有养成,这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十分重要,需要给学生传授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地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的原因,然后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最后,我们还可以合理地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明确阅读的重点。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笔者在让学生对这本书进行阅读前,会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通读,学生阅读结束后,笔者就会带领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文章个性化的理解。在进行阅读的时候,笔者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互动交流,收获阅读之果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之法,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巩固整本书的阅读效果。可以搭建各式各样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一)读书心得交流会
  每天的晨会课时间,让学生们分享读书心得,这样能促进学生对自己所读书目进行整理,又给了他们展示的空间。学生有了表现的舞台,自然会乐此不疲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读书知识竞赛活动
  学生愿意读书,需要有动力,而知识竞赛就会很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如学生读书之后,教师可以举行“名著作者大追寻”“我把故事领回家”等读书知识竞赛。竞赛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欣喜、自豪的成就感,体验到读书带来的好处,收获到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积累。
  (三)读书小报制作与展评
  让学生根据所读书目内容设计与制作读书小报,这样学生不再毫无目的,费力耗时地阅读。因为他们好胜心强,参加小报展评一定会竭尽全力,制作出一些“色、香、味”俱全的报纸。他们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及时摘录,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这样就能快速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效果。
  四、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与延伸
  评价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的方式除了以量表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形式的测评。口头的形式包括“读一读”: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讲一讲”:教师指定书中的故事片段,由学生通过讲解或演绎的形式展现故事内容;“评一评”: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书中的人物、情节或语言特色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书面的形式填空、选择和问答题,既包括浅层次的识记性的内容,如文学常识、故事情节等,也应考查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评价、运用能力,如人物形象评价、故事主旨理解、故事和生活的联系等。
  当教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了学生阅读方法后,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成果。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也希望自己阅读的书籍被他人知晓,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沟通。
  例如在每天清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说一说自己阅读了什么书籍,有哪些内容;还可以在班级中为大家朗读一段书籍里面最喜欢的内容,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其他同学也对这本书籍产生兴趣。这样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让阅读书籍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刺激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阅读的世界中。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竞赛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哪一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答出最多的题目,就可以获得奖品与“书香小组”的称号。这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赛可以促进班级的良性竞争,每一位组员为了答对更多的竞赛题目,会抓紧时间看书;这样也可以带动小组中的后进生,后进生为了不拖小组后腿,也会努力阅读书籍,遇到困难主动询问。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小报的制作,将自己阅读的书籍简介、喜欢的好词好句设计在自己的读书小报中,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读书小报”在文化墙上展览,别提有多开心了。
  一条主线下来,每个环节丝丝相扣,一点一点,从激发兴趣到了解人物特点再到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可借鉴性还是可操作性,都非常强,终于让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