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作者】 何 琳

【机构】 四川省兴文县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写作又能将阅读中的积累加以运用,两者是彼此促进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把读写训练彻底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
  若想让写作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同时进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习写作的方法,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实践,从而促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但是现在有不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分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读写结合方面进行探索。
  一、读写教学必须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若是走马观花,就不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好作品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就能形成如何去选材、组材意识,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如何进行细节描写,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人生打基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 
  1.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经典诵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经典诵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经典诵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2.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捷径”是阅读,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这是不可能的。写作需要优美的文辞、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孩子的年龄那么小,他从哪里获得优美的文辞,从哪里寻找细腻,从哪里体会深刻呢?那就得诵读经典了。在诵读经典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作文中也会适当的引经据典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与经典诵读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徜徉在经典诵读的海洋中,在经典诵读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如此,经典诵读之花不仅会在今天开得更灿烂,而且定会因其手握自主、合作、探究金钥匙而常开不败,绽放于学生的人生四季! 
  3.经典诵读有利于各科的学习 
  诵读经典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正面影响。诵读经典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会将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们从课内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中去,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极好的互助作用。 
  三、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注重写作训练,提升读写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浓厚阅读兴趣、良好阅读习惯,但写作能力不强的小学生并不少见,这主要是学生进行阅读时未对相应的素材进行积累,没有将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及时应用到写作中。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时,写作练习不可忽视。组织学生参加了相应的阅读活动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写作练习的任务进行布置,让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完成《秦兵马俑》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兵马俑博物馆介绍资料等,让学生自己阅读,充分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及博物馆的具体情况。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想象自己是一个导游,依据你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兵马俑的导游词,导游词中需包括兵马俑的形成、作用、历史意义等。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性资料进行提炼,并将提炼出的信息及时应用在写作中,可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掌声》一课写了人们对残疾人的一份浓浓的关爱。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进行练习:假如英子给你写了一封信,你想对她说什么?学生可以以书信的格式来写自己心中的感想。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这些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进一步感悟了文本,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契合了当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且不受拘束的特点,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在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积极寻求二者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形成日记书写习惯和仿写、续写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