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技巧
【作者】 肖雪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石油南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解决的是当时学生很少阅读整本的书这一问题。时至今日,学生的学习任务愈加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整本书,这种情形正是叶圣陶先生当年所担忧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小升初应试角度看,阅读能力被分解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解决问题”五个层次进行考查。但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本多为短篇,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能力,于是便出现了阅读能力培养中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教育界逐渐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整本书阅读上,这是因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适应长篇作品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补足阅读能力中的短板。目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考试。因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技巧,希望以此推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一、基于知识点的“碎阅读”:广泛涉猎
试卷的篇幅决定了在命题时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些点命题。通常,对于整本书中的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绿山墙的安妮》()《战争与和平》()
2.根据所给的信息,写出相关的答案。“蒋干中计”“跃马过檀溪”作品
3.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她第二天早晨想看到的是( )A.花朵B.露水C.黑夜变为白昼D.小草
整本书阅读考试中较为常见的便是对典型作品的作者、知名章节以及特定细节等细碎的知识点进行考查,题型多为填空题和选择题。对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是阅读能力要素中的“提取信息”,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开始,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精致短篇不同的是,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涉及的琐碎知识点格外多。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常常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是看完就忘,或是答题时有模糊的印象但想不起具体情节。为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就凸显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在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下,学生才能坚持读完多部文学名著,才有机会使用各种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而不是让整本书阅读无法走出课堂,形同虚设。当然,教师也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碎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地位,说到底,“碎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主旨并不吻合,只是从应试角度需要略加关注,切不可主次不分。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整本书阅读考查出现的频次并不高,涉及题目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二、综合片段情节的“块阅读”:撷英采精
所谓“块阅读”,就是节选一段或几段话进行阅读能力考查,这是语文阅读考试的常见题型。部分语文教材也是从原文节选了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块阅读”。“块阅读”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有着诸多优势:一是可以节选经典部分,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品鉴;二是以教学目标为靶向,精准开展教学活动;三是节约篇幅,节选有时会与改写合并使用,从而使有限的篇幅承载内容最大化。但是,“块阅读”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缺乏整体性。小升初等考试面临着跟语文教材同样的困境,有心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比例,但仍只能选择部分段落进行重点考核。只是,在“块阅读”教学结束后,还要将片段还原到整本书中,甚至发散到其他书中,从中领悟不同人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形象塑造真谛。“块阅读”中的阅读材料都是从整本书中撷取的代表性片段,精读这些片段,有利于学生练习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同时,将片段还原到整本书中,可以横向对比不同人物与情节;也可以纵向感悟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独有的艺术表现力。从中,学生可以发现独属于“这”本书的阅读乐趣。
三、基于整本书的“大阅读”:融会贯通
从上文的“碎阅读”和“块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阅读都侧重于自身,几乎不需与外界发生交互作用。其中,“块阅读”在还原到整本书中时,会与书中的其他内容发生简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单一而线性的。比如上文举例中只有打虎情节这一关联点,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关联之处。只有让它们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整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如果把“碎阅读”和“块阅读”比作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穴位,整体性就是要让这些穴位与其他穴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各司其职、密不可分的整体。将整本书形成一个阅读有机整体后,还需要融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可以看作学生要努力催动“内力”,使之在各个穴位和脉络中流转起来。当“内力”可以外放时,学生“整本书阅读”这门功夫便算小成了。从小升初应试角度来理解的话,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整解答综合性简答题,就可以算达到了整本书阅读在小学的教学目标。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物、各个人物形象如何这些问题,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将整本书融会贯通形成“大阅读”才是整本书阅读区别于其他阅读的标志性特征,也是整本书阅读课堂的重中之重。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和局部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局部。这一原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格外适用。从小升初考试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综合了侧重知识点考查的“碎阅读”和综合片段情节的“块阅读”等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全面综合的阅读教学.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拘泥于整体或局部,而应保持兼收并蓄的教学态度。同时,在不排斥非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抓住融合学生个人因素、贯通整本书的“大阅读”这一重点,组织开展整本书教学,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一、基于知识点的“碎阅读”:广泛涉猎
试卷的篇幅决定了在命题时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些点命题。通常,对于整本书中的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绿山墙的安妮》()《战争与和平》()
2.根据所给的信息,写出相关的答案。“蒋干中计”“跃马过檀溪”作品
3.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她第二天早晨想看到的是( )A.花朵B.露水C.黑夜变为白昼D.小草
整本书阅读考试中较为常见的便是对典型作品的作者、知名章节以及特定细节等细碎的知识点进行考查,题型多为填空题和选择题。对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是阅读能力要素中的“提取信息”,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开始,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精致短篇不同的是,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涉及的琐碎知识点格外多。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常常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是看完就忘,或是答题时有模糊的印象但想不起具体情节。为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就凸显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在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下,学生才能坚持读完多部文学名著,才有机会使用各种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而不是让整本书阅读无法走出课堂,形同虚设。当然,教师也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碎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地位,说到底,“碎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主旨并不吻合,只是从应试角度需要略加关注,切不可主次不分。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整本书阅读考查出现的频次并不高,涉及题目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二、综合片段情节的“块阅读”:撷英采精
所谓“块阅读”,就是节选一段或几段话进行阅读能力考查,这是语文阅读考试的常见题型。部分语文教材也是从原文节选了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块阅读”。“块阅读”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有着诸多优势:一是可以节选经典部分,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品鉴;二是以教学目标为靶向,精准开展教学活动;三是节约篇幅,节选有时会与改写合并使用,从而使有限的篇幅承载内容最大化。但是,“块阅读”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缺乏整体性。小升初等考试面临着跟语文教材同样的困境,有心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比例,但仍只能选择部分段落进行重点考核。只是,在“块阅读”教学结束后,还要将片段还原到整本书中,甚至发散到其他书中,从中领悟不同人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形象塑造真谛。“块阅读”中的阅读材料都是从整本书中撷取的代表性片段,精读这些片段,有利于学生练习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同时,将片段还原到整本书中,可以横向对比不同人物与情节;也可以纵向感悟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独有的艺术表现力。从中,学生可以发现独属于“这”本书的阅读乐趣。
三、基于整本书的“大阅读”:融会贯通
从上文的“碎阅读”和“块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阅读都侧重于自身,几乎不需与外界发生交互作用。其中,“块阅读”在还原到整本书中时,会与书中的其他内容发生简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单一而线性的。比如上文举例中只有打虎情节这一关联点,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关联之处。只有让它们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整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如果把“碎阅读”和“块阅读”比作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穴位,整体性就是要让这些穴位与其他穴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各司其职、密不可分的整体。将整本书形成一个阅读有机整体后,还需要融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可以看作学生要努力催动“内力”,使之在各个穴位和脉络中流转起来。当“内力”可以外放时,学生“整本书阅读”这门功夫便算小成了。从小升初应试角度来理解的话,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整解答综合性简答题,就可以算达到了整本书阅读在小学的教学目标。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物、各个人物形象如何这些问题,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将整本书融会贯通形成“大阅读”才是整本书阅读区别于其他阅读的标志性特征,也是整本书阅读课堂的重中之重。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和局部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局部。这一原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格外适用。从小升初考试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综合了侧重知识点考查的“碎阅读”和综合片段情节的“块阅读”等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全面综合的阅读教学.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拘泥于整体或局部,而应保持兼收并蓄的教学态度。同时,在不排斥非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抓住融合学生个人因素、贯通整本书的“大阅读”这一重点,组织开展整本书教学,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