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作者】 杨 辉 谭晓虹 张利民
【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药学系
【摘要】【关键词】
——以《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为例
摘 要:教师的高质量讲解结合学生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实现“被动学习”到 “主动学习”的转变,增强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
本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广大高校教师始终为之努力的目标。而达到这个目标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获得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本科教学成果,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已从“浅层学习”迈向 “深度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听得懂”、“写得出”、“讲得清”、“用得熟”的水平,才能保证学生将所学知识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层面的内容。由此,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路径,也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方法与技术保障。
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当下疫情期间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教育部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国高校的众多课程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药物制剂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内容是讲解药物合成中的基元反应,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而学习《药物合成反应》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这两门课程看做一个“课程对”。在学习《药物合成反应》的时候,对《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而达到系统提高。
1.1 《药物合成反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深度学习视域下《药物合成反应》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目标应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基本类型及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掌握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形成创新的审辨思维与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对《药物合成反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包括课前线上线下预习、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答疑、课后线下拓展分组讨论,线上总结答疑等3个阶段。
1.2 《药物合成反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2.1 课前线上线下预习
授课教师将所采用教材与闻韧主编的经典教材进行了比较,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药物合成反应的本质,在学习通上传了相应章节的反应机理,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进行预习,引导学生针对性的复习《有机化学》知识。在上传过程中,没有一次性的把所有章节的内容上传,而是在每次上课前一天上传需要预习的内容,保证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重点,便于明晰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所学反应的机制和应用范围整理成笔记形式,看不懂的内容,通过学习通反馈给教师。在此过程中,对知识实现初步的掌握。
1.2.2 根据问题反馈进行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此环节为巩固课前预习成果,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的环节,在课前的预习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教师在课中讲解关键知识点,并且汇总学生在学习通上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逐一解答。
把化学反应的机制讲解清楚,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适当的点评,辅导学生优化预习方法。针对共性问题,在学习通上做一些测试题目 (通常为2~3道题目),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教师对涉及到的合成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详细讲解,让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课后拓展 线上发布作业和拓展资料,线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强化知识点
此环节为知识的拓展环节,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点,培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作业练习、章节测验,学生所获作业成绩和测验成绩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在学习通平台发布跟当次课程相关的药物合成信息,详细介绍反应的条件及达到的收率。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反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定期的在课余时间举办药物合成反应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机制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将药物制剂班和制药工程班(二者无显著差异),进行了平行对照,制药工程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同时药物制剂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经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研究。发现制药工程班成绩高于药物制剂班,制药工程班中80分及以上的优良率为 97.5%,而药物制剂班中80分及以上的优良率为89.74%,二者差异显著。考核结果上的差异表明此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2、 讨论
2.1 大学课程之间的多有紧密的联系,所开设的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更是相互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紧密、直接的联系的相关课程设置为“课程对”,比如:《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学习后续课程的时候,对作为先修课程的“课程对”中的另一门课程进行深度复习,增加对前一课程的理解,增强对后一课程的掌握,从而达到对知识体系的融汇贯通。
2.2 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够得以不断深化和完善,新学知识能够成为盘石桑苞,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是重要因素。如何触及学生灵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并能够付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是否在讲授的过程中完整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爱屋及乌,唤醒学生的潜能。因此,要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师的素质建设,从教师个人层面时刻注意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 谭爽.中国高等教育,2019(6):51-53.2 王飞,马宇昊.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6):107-108.
[2]孙玺然,陈晓英.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133-135.
[3]柳娜,黄薇,陈若愚,等.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47-51.
[4]李美林. 基于同步互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交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5]秦瑾若. 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2
作者简介:杨辉(1972-),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