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以统编版《三国鼎立》为例
【作者】 蒋显芳
【机构】 宜宾市翠屏区龙文学校
【摘要】【关键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一、利用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历史地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历史地图,可以促使时空观念在学生头脑中落地,思想上发芽。在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时,笔者极为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首先出示《汉末军阀割据图》,让学生感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军阀割据混战、政权林立的社会局势。随后出示《汉末军阀割据图》、《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组图,设问:“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哪些历史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生得出“官渡、赤壁之战”结论的基础上,回顾了解战争的方法,邀请学生介绍两次战争的具体情况,(要求: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抓住重要的时间和空间节点,简要讲述。)强化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认识。再请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介绍各政权的建立概况(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全面认识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地图形象、具体、易懂,用好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时空观念。在本教学环节中,组图的应用更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知道这一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明确各战役及政权的时间与空间节点,时空观念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二、提供多样史料,落实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讲究“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实证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提供多样史料,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探究官渡之战胜败原因时,笔者出示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占据河南一带。且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争取了大量人口。
——根据《后汉书》整理
材料二 袁绍尽有河北之地,地广人众,粮食丰足,且无后顾之忧,意欲向南以争天下。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但袁绍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曹操以三四万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之道。
——根据《后汉书》整理
背景图:
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总结战争双方胜败原因。由于占有的史料充分,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虽然战前,袁绍拥兵十万,军事实力远胜于仅有三四万兵力的曹操。经济上袁绍地广人众,粮食丰足;但曹操实行屯田,实力壮大。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作为地方军阀,师出无名。总体而言,战前曹操不占优势。战争过程中,曹操夜迎许攸,奇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动摇袁军军心,加之袁军指挥不明、政令不一,使得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削弱。而曹操善于用人,又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军事实力大大上升,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教学设计旨在训练学生根据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得出结论,是本课第一次训练学生史料实证。
处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时,笔者出示了《汉末军阀割据图》、曹操《蒿里行》与《三国鼎立形势图》等史料,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时期实现局部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各国生产发展。从而真正理解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本教学环节是第二次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第三次训练放到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笔者出示了南阳武侯祠的对联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节选,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和史书对历史人物描述不不尽相同。相关史料如下: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材料二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学生解读材料后,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具有夸张的成分;而史书中的诸葛亮,虽精通治国之道,但军事谋略也略显不足,更为客观真实。进而明确史书立足于史实,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而文学作品虽呈现了部分史实,但更多带有个人主观倾向。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可能提供多样史料,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史料研习的习惯,训练学生处理和利用史料信息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但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得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一定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