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官松银
【机构】 四川省筠连县筠连镇沙坝村级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新世纪,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我市正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被人们看作是当代最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之一,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育课堂。美国教育学家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就是将合作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而且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本人在小学数学一线课堂教学中也大胆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论文主要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指导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及发言人。小组内可安排一个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活动,分配各项任务,处理各项事宜;一名记录员,负责统计数据;一名发言人,负责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汇报。当然,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以便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完全地放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由此以来,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五、角色转换,正确定位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总之,小组学习交流的合作形式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使用好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大大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实现学生小问题小组解决,大问题集体解决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新世纪,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我市正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被人们看作是当代最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之一,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育课堂。美国教育学家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就是将合作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而且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本人在小学数学一线课堂教学中也大胆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论文主要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指导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及发言人。小组内可安排一个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活动,分配各项任务,处理各项事宜;一名记录员,负责统计数据;一名发言人,负责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汇报。当然,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以便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完全地放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由此以来,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五、角色转换,正确定位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总之,小组学习交流的合作形式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使用好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大大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实现学生小问题小组解决,大问题集体解决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