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自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头疼的问题。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教学中采用多变的方式激发写作热情和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我们作文教学就要根据和适应儿童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在自然的轻松的环境下就可以把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以下几种方式很不错:
1.故事式:每天课前三分钟我都会安排孩子讲小故事,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讲到生动具体。然后,再点名让几位同学复述。这样长期坚持既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孩子在书面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
2.活动式:针对孩子们好玩爱动的特点,把游戏适当的引入课堂,在无意中有意中让孩子们对写作有了新的兴趣。比如在《猜猜他是谁》的习作中,我会先让孩子们玩猜一猜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描述,一人猜测,游戏结束后评出最佳描述者和最快猜测者。点评后让孩子们明白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述。在轻松活泼的游戏后,习作变得顺理成章。
3.情境式:三年级的孩子,容易被真实的、具体的、非常形象化的东西所感动。他们的情感一般都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会给孩子们播放动画短视频,会在课堂上让他们表演一些情景剧,在这种具体可感的环境熏陶下,孩子们的共青能力更强了,下笔自然就行云流水了。
(二)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为了达到积累量,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1.语言积累。我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晨读课上举行成语接龙活动,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2.生活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另外还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逐步推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有一双洞察事物的慧眼,即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多了。
1.处处留心皆学问
观察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在指导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如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时,让学生看一看它的样子,摸一摸它的身体,听一听它的声音。如春天来了,引导学生去找春天,观察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刚开始时可以先从一个小的景物开始,比如,春天树叶的变化,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变绿了?形状、颜色的变化。春天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并及时记下来。再比如本期我在教学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你从哪儿感受到秋天来了?学生都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看到的,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这几句记录下来。这样,写作的材料就源源不断。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都会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昨天你在学校看到了什么事?在上放学的路上是否看到了新鲜的事?或者是在报纸或课外书中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按摩,忙的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3.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我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
(四)肯定学生的创作以及创作过程中微小的进步
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者是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的前进。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强化手段。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孩子们心理上上的需求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1.因材施教,目标得当。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目标才能限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可是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学习能力优劣悬殊很大。三年级以后,习作训练的质和量都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们面临的差别也非常大。因为,在习作目标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可以设计多层次的可变性目标。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学会正确的评价和肯定。老师的评价和肯定要面向全体,贯穿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到的就怎么写出来。只要是作文达到了制定的习作要求和目标,就要打高分,多鼓励肯定。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大力肯定其文章中的特点。增强他们写作文的自信心。
3. 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在三年级这个年龄段上的孩子们,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同,得到长辈的称赞,得到同伴们的欣赏。我会定期交流孩子们习作并选出比较优秀的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
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把作文起步教学重视起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让他们充分地显现自己的特点,感受真实的生活。我相信这样一定能为学生起步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教学中采用多变的方式激发写作热情和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我们作文教学就要根据和适应儿童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在自然的轻松的环境下就可以把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以下几种方式很不错:
1.故事式:每天课前三分钟我都会安排孩子讲小故事,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讲到生动具体。然后,再点名让几位同学复述。这样长期坚持既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孩子在书面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
2.活动式:针对孩子们好玩爱动的特点,把游戏适当的引入课堂,在无意中有意中让孩子们对写作有了新的兴趣。比如在《猜猜他是谁》的习作中,我会先让孩子们玩猜一猜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描述,一人猜测,游戏结束后评出最佳描述者和最快猜测者。点评后让孩子们明白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述。在轻松活泼的游戏后,习作变得顺理成章。
3.情境式:三年级的孩子,容易被真实的、具体的、非常形象化的东西所感动。他们的情感一般都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会给孩子们播放动画短视频,会在课堂上让他们表演一些情景剧,在这种具体可感的环境熏陶下,孩子们的共青能力更强了,下笔自然就行云流水了。
(二)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为了达到积累量,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1.语言积累。我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晨读课上举行成语接龙活动,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2.生活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另外还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逐步推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有一双洞察事物的慧眼,即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多了。
1.处处留心皆学问
观察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在指导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如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时,让学生看一看它的样子,摸一摸它的身体,听一听它的声音。如春天来了,引导学生去找春天,观察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刚开始时可以先从一个小的景物开始,比如,春天树叶的变化,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变绿了?形状、颜色的变化。春天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并及时记下来。再比如本期我在教学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你从哪儿感受到秋天来了?学生都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看到的,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这几句记录下来。这样,写作的材料就源源不断。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都会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昨天你在学校看到了什么事?在上放学的路上是否看到了新鲜的事?或者是在报纸或课外书中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按摩,忙的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3.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我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
(四)肯定学生的创作以及创作过程中微小的进步
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者是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的前进。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强化手段。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孩子们心理上上的需求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1.因材施教,目标得当。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目标才能限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可是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学习能力优劣悬殊很大。三年级以后,习作训练的质和量都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们面临的差别也非常大。因为,在习作目标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可以设计多层次的可变性目标。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学会正确的评价和肯定。老师的评价和肯定要面向全体,贯穿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到的就怎么写出来。只要是作文达到了制定的习作要求和目标,就要打高分,多鼓励肯定。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大力肯定其文章中的特点。增强他们写作文的自信心。
3. 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在三年级这个年龄段上的孩子们,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同,得到长辈的称赞,得到同伴们的欣赏。我会定期交流孩子们习作并选出比较优秀的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
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把作文起步教学重视起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让他们充分地显现自己的特点,感受真实的生活。我相信这样一定能为学生起步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