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者】 胡明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人们普遍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对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研究。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践,总结出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交往技能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有安全感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小班幼儿第一次从温暖的家庭中步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从亲人的呵护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胆怯、惊恐、紧张、哭泣等现象,这时则需要老师能尽快和幼儿拉进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会带给他们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所以每天早晨我们会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热情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子一边亲切地叫着孩子们自己熟悉的乳名,一边将他们揽到怀中,给一个拥抱、一个抚摸,使其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对哭泣厉害的幼儿则会在认真倾听“哭诉”的同时给予安慰,并随机运用玩具、游戏等方式将其不良情绪转移,渐渐地多数幼儿的情绪已趋于稳定,原本怯怯的问候声变得响亮起来,还会主动给老师一个拥抱......正是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感染了幼儿,拉近了师幼关系,增进了对老师的信任,幼儿的安全感、归属感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也在这宽松的氛围与环境中悄然显现出来。
二、教师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到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在工作中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各类活动,所以他们可以在活动中逐渐萌发亲社会的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去亲身实践,这样,幼儿便可以在活动中体验并逐步形成亲社会行为。如在“好宝宝”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礼貌招呼好宝宝”、“文明进餐好宝宝”、“安静睡觉好宝宝”三个小目标,并制作成表格。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育要不厌其烦,切忌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要结合幼儿平时的表现加强日常教育和单独指导,注意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表现。把幼儿的远社会性的行为或者亲社会性的行为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共同分析,让幼儿在分析中找到对与错,让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进一步加强。
五、加强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幼儿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幼儿学习的模仿对象。其中,对幼儿最有影响力的要算是父母和老师了。因此,老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之间的谦让互助、合作分享,老师对他人的利他行为都会使幼儿去模仿。老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注重树立幼儿之间的榜样作用,如发现哪位小朋友有利他行为时,老师要树他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幼儿。
综上所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幼儿在反复的感受与体验中,逐渐积累而成,就如荀子《劝学篇》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使其终生受益。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交往技能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和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而我国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根本没有为同伴谦让的习惯,也没有替他人着想的意识,再加上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电子幼儿产品的大肆横行,减少了幼儿间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可导致幼儿交流障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对于发展幼儿优秀的人格,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的分享,培养幼儿健康的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有安全感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小班幼儿第一次从温暖的家庭中步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从亲人的呵护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胆怯、惊恐、紧张、哭泣等现象,这时则需要老师能尽快和幼儿拉进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会带给他们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所以每天早晨我们会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热情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子一边亲切地叫着孩子们自己熟悉的乳名,一边将他们揽到怀中,给一个拥抱、一个抚摸,使其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对哭泣厉害的幼儿则会在认真倾听“哭诉”的同时给予安慰,并随机运用玩具、游戏等方式将其不良情绪转移,渐渐地多数幼儿的情绪已趋于稳定,原本怯怯的问候声变得响亮起来,还会主动给老师一个拥抱......正是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感染了幼儿,拉近了师幼关系,增进了对老师的信任,幼儿的安全感、归属感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也在这宽松的氛围与环境中悄然显现出来。
二、教师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到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在工作中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各类活动,所以他们可以在活动中逐渐萌发亲社会的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去亲身实践,这样,幼儿便可以在活动中体验并逐步形成亲社会行为。如在“好宝宝”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礼貌招呼好宝宝”、“文明进餐好宝宝”、“安静睡觉好宝宝”三个小目标,并制作成表格。
四、利用日常生活点滴强化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在具体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和家长除了特意设置亲社会性场景外,还要善于利用日常教育的时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极差,亲社会性行为也不够稳定,需要外在压力进行强化。
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对待幼儿的教育要不厌其烦,切忌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要结合幼儿平时的表现加强日常教育和单独指导,注意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表现。把幼儿的远社会性的行为或者亲社会性的行为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共同分析,让幼儿在分析中找到对与错,让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进一步加强。
五、加强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幼儿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幼儿学习的模仿对象。其中,对幼儿最有影响力的要算是父母和老师了。因此,老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之间的谦让互助、合作分享,老师对他人的利他行为都会使幼儿去模仿。老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注重树立幼儿之间的榜样作用,如发现哪位小朋友有利他行为时,老师要树他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幼儿。
综上所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幼儿在反复的感受与体验中,逐渐积累而成,就如荀子《劝学篇》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使其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