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民间编织在幼儿园主题教学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李 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民间编织是我国诸多民间艺术瑰宝中一个亮丽的种类,它集结了“编”和“织”的技艺,品种繁多,方法、形式多变,图案生动美观。将民间编织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相结合,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在主题活动中营造特色环境、创设特色活动、科学评价编织作品,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民间编织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幼儿对民间编织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民间编织;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
  地域文化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我园幼儿大多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竹编制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多,我园将传统编织艺术与现代编织造型相融合,并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在多年编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我园基本形成了小班“穿”、中班“编”、大班“结”的编织活动目标和较为完整的编织课程体系。
  一、营造编织氛围,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爱模仿,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环境。”《新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美化环境,让幼儿处身于编织艺术的氛围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才会去主动参与,才能专注去做。所以我们给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编织品,使其对编织作品产生兴趣,再自己动手进行练习,练习的成果不管好坏都给予肯定;当幼儿失败时允许他们反复练习,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提醒和正确的指导。
  二、利用多种材料布置环境
  在布置编织区环境时我们可以利用绳编渔网、绳编中国结、绳编流苏、草编垫、草帽、草编门帘、纸编垫、纸编门帘、竹编竹网、竹编门帘、竹编米筛、棕编扇子等编织成品来布置,不仅可以让环境更美观,也可以让幼儿通过这些材料认识草编、纸编、竹编、绳编、棕编等编织种类。这些材料也可以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媒介,将幼儿的编织小作品粘贴在成品材料上。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编织成品时要尽量选择原色和木色的材料,因为幼儿的作品是色彩多样的,原木色的底色可以更好地衬托幼儿的作品,统一的色调也不会让空间显得杂乱无章。
  三、编织进区角
  班级内设置编织区,为幼儿创设一个优美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编织区内悬挂一些竹编、草编、渔网等编织饰品,提供大量的编织工具、编织材料及示意图,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让幼儿想象创编。如利用手提纸袋的一面进行裁剪让幼儿练习上下穿插纸编;利用废旧鞋盒裁剪成城墙状让幼儿通过缠绕打结等方法编织围巾;给小动物穿衣服,给娃娃编辫子,给妈妈编手链,我喜欢的小茶垫、小花篮、毛毛虫等,让幼儿乐于其中。班级内设置“编织作品展示区”,孩子编织的作品通过悬挂,展台、张贴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在教室内,走廊上,幼儿通过展示交流而感受成功,让幼儿有了一种成就感,进而继续激发手工编织的兴趣。
  四、特殊问题特殊解决
  编织特色区与班级其他个别化学习区域有所不同,它需要幼儿更加认真专注地进行活动,也考验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耐心。所以在本班开展“编织天地”活动时也遇到了一些其他区域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
  问题一:编织对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进行区域活动时往往需要教师指导,那么如何做到在指导特色区幼儿同时,又兼顾班级其他游戏区域中的幼儿呢?
  解决策略:教师将每周三、周四定为特色区指导日,在这两天进行区域活动时班级主配班两位老师同时开展活动,一位教师重点指导编织特色区,另一位教师辅助指导班级其他区域。在其他时间教师可以引导编织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区域中帮助其他幼儿。
  问题二:在自由选区时选择编织区的都是某些幼儿,如何引导班级其他幼儿选择编织区呢?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奖励机制,让幼儿体验到认真完成一件作品带来的自豪感;投放多层次的区域游戏材料,让不同编织水平的幼儿进入这个区都有物可玩;在区域中投放进区登记表,教师实时查阅,了解哪些幼儿进区次数少,针对性进行引导。
  问题三:对于编织难度较高的材料幼儿不能一次完成,既无法展示,也不利于整理,该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带有学号的夹子,将夹子夹在未完成的作品上,并指定区域收纳,提醒幼儿在晨间自由活动或室内自主活动时间继续完成。
  除此以外,幼儿在学习一项新的编织技能时由于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幼儿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领幼儿一同学习。在学期末,我班还开设了亲子编织大比拼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一同进行创意编织,在浓浓的编织氛围中感受亲子制作的乐趣。
  五、科学评价编织,进行有效反思
  正确的教育评价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编织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幼儿编织教育评价时往往是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并不注重幼儿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表现方式,把民间编织的学习变成了单一的模仿活动,忽视了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科学评价幼儿的编织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结果,不能以幼儿的完成度作为衡量标准。相比起结果,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幼儿在编织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首先我们应注意到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欣赏到美丽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编织的美感。其次是幼儿对于技能方法的掌握。最后是幼儿是否愿意继续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体验编织的乐趣。只有合理科学地去评价幼儿,我们才能进行有效反思,并从中思考下一步的做法。
  本班开展编织特色区域活动的实践表明:幼儿对编织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编织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眼协调发展,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及持之以恒的品质,更重要的是编织特色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了解我国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在接下来的学期中,我班将继续开展编织特色区活动,引导并帮助幼儿在有趣的编织活动中锻炼手脑,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