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 铭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计算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推进下,部分数学教师在谈到能力培养时,经常提到的要么是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要么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往往把计算这一数学最基本的能力给忽视了。初中数学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以后内容的学习。进入初中时学生的年龄处在12——13岁左右,心理较为成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但好玩、贪玩、慌张、做不下来等都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恒心,没有毅力,计算题都是算了半截或草草了事。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除了坚持课本中的教学之外,还尝试了好多方法,其效果较好,我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共同交流。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不喜欢枯燥之味的东西,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兴趣爱好。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幽默搞笑的语言来讲述枯燥的计算教学理论,使之变得生动有趣,让整个教学活跃起来。如:以游戏或竞赛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从学习中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讨厌计算或数学变成喜欢计算或数学,逐渐把计算变成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
二、打好基础,利用类比和迁移
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也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学好最基本的整数计算,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点时一定要讲清思路,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做好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还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以及整式的过程中,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时,这些知识点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难易程度也是逐渐递增的。只有学生把握其中内在的联系才能够发现数学之间的逻辑性。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之间的类比和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整式化简和因式分解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和之前学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进行迁移类比,就能够降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难度。
三、指导一些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是有了适合的方法,一般都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复习阶段计算教学也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理科,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复习的方法,就相当于提高了数学复习的质量了。每次考完试后,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同学说:这次考试我又粗心了。这实际上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求快心理造成的数学运算技能的不过关。要知道数学题的每一步都是符合一定的法则来完成的,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某一步,那么就会发生这一步的法则没有正确的运用,进而产生错解。因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要弄懂“算理”,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把握运算的方向、途径和程序,一步一步仔细完成,形成准确快捷的运算能力。初中生既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系统地,高效地复习计算问题时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把在以前没弄懂的算理和错误认识纠正过来。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补缺补差及答疑辅导,并分清情况,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强化理论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学生正确地计算应该建立在透彻地理解数学理论和法则上面,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法则,具备清晰的头脑,才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中,“25-(-3)=28”,这证明学生虽然对有理数减法理论理解没有搞错,但是对法则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把法则深入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速算的方法,理解计算所应依据的理论知识,要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这就需要学生讲究相应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总结计算的经验,要让学生记忆可行的口诀,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的方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保障。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准确计算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加强学生的读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读题技巧,做到完全理解题目的意义,然后从题目中准确地提取数据。特别是在解答计算题时,做到深刻理解题目意义,准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数据显得特别重要。第二,教师要加强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学生在解答、书写计算步骤时,往往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这种混乱的书写答题,在学生考试时表现出的危害很大。即使学生自己明白题目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题目答案,但是验卷教师只根据解题的过程、步骤、思路的高低给予相对应的分数,这就造成了学生会解题,但却不会正确书写计算步骤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屡见不鲜。第三,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数学题目在解答时,第一遍的计算过程往往或多或少会出现错漏,这就需要细心地检查、验算题目,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教育学生不怕麻烦、耐心检查的优秀品质是提高计算技能、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必经之路
六、进行必要的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练习。
1.量与质的统一
从练习的量来说,多做计算题,的确能提高运算能力。但是,如果太多,就会给学生增负,结果是事倍功半。从练习的效果来说,学生通过做数学练习后,计算能力应该是逐步提高,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做练习。因此,我们要把握住做练习的目的,同时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针对性与层次性的结合
练习题的使用,要么在课本和教辅中精心筛选;要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自行设计。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促使学生练得恰到好处。同时,练习题的使用,也不能“一刀切”。一个班的学生肯定在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布置同样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同学“吃不饱”,有些同学“吃不了”。那么,练习就失去了潜在的意义。因此,要分层次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3.以测代练
练得时间长了,学生厌了,效果就差了。变练习为小测小考,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刺激,调动他们精神的集中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能够快速摸清学生运算的疏漏点,有利于调整教学的策略。通过以考代练,运算能力强的学生会产生自豪感,越学越有劲;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后会不断进步。
七、强调认真态度,鼓励错题积累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育,让学生端正态度,保证认真负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规避错题。我班的数学科代表,成绩非常好,但是他在数学计算时总是马马虎虎,明明可以拿到满分的成绩,却由于疏忽导致计算错误,屡次与“满分”失之交臂。我与他课下进行了交流,我鼓励他要进行错题积累,把自己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子上,然后反复的看,标记出为什么计算错误的原因,自己有什么感想就批注在旁边,鼓励他慢慢改正马虎的问题。这个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慢慢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做题时,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不厌其烦的从细微入手点拨和训练。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轻松,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改观,才能使学生的心态有所进步和成熟。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以后内容的学习。进入初中时学生的年龄处在12——13岁左右,心理较为成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但好玩、贪玩、慌张、做不下来等都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恒心,没有毅力,计算题都是算了半截或草草了事。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除了坚持课本中的教学之外,还尝试了好多方法,其效果较好,我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共同交流。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不喜欢枯燥之味的东西,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兴趣爱好。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幽默搞笑的语言来讲述枯燥的计算教学理论,使之变得生动有趣,让整个教学活跃起来。如:以游戏或竞赛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从学习中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讨厌计算或数学变成喜欢计算或数学,逐渐把计算变成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
二、打好基础,利用类比和迁移
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也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学好最基本的整数计算,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点时一定要讲清思路,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做好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还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以及整式的过程中,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时,这些知识点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难易程度也是逐渐递增的。只有学生把握其中内在的联系才能够发现数学之间的逻辑性。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之间的类比和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整式化简和因式分解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和之前学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进行迁移类比,就能够降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难度。
三、指导一些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是有了适合的方法,一般都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复习阶段计算教学也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理科,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复习的方法,就相当于提高了数学复习的质量了。每次考完试后,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同学说:这次考试我又粗心了。这实际上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求快心理造成的数学运算技能的不过关。要知道数学题的每一步都是符合一定的法则来完成的,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某一步,那么就会发生这一步的法则没有正确的运用,进而产生错解。因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要弄懂“算理”,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把握运算的方向、途径和程序,一步一步仔细完成,形成准确快捷的运算能力。初中生既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系统地,高效地复习计算问题时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把在以前没弄懂的算理和错误认识纠正过来。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补缺补差及答疑辅导,并分清情况,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强化理论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学生正确地计算应该建立在透彻地理解数学理论和法则上面,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法则,具备清晰的头脑,才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中,“25-(-3)=28”,这证明学生虽然对有理数减法理论理解没有搞错,但是对法则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把法则深入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速算的方法,理解计算所应依据的理论知识,要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这就需要学生讲究相应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总结计算的经验,要让学生记忆可行的口诀,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的方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保障。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准确计算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加强学生的读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读题技巧,做到完全理解题目的意义,然后从题目中准确地提取数据。特别是在解答计算题时,做到深刻理解题目意义,准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数据显得特别重要。第二,教师要加强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学生在解答、书写计算步骤时,往往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这种混乱的书写答题,在学生考试时表现出的危害很大。即使学生自己明白题目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题目答案,但是验卷教师只根据解题的过程、步骤、思路的高低给予相对应的分数,这就造成了学生会解题,但却不会正确书写计算步骤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屡见不鲜。第三,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数学题目在解答时,第一遍的计算过程往往或多或少会出现错漏,这就需要细心地检查、验算题目,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教育学生不怕麻烦、耐心检查的优秀品质是提高计算技能、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必经之路
六、进行必要的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练习。
1.量与质的统一
从练习的量来说,多做计算题,的确能提高运算能力。但是,如果太多,就会给学生增负,结果是事倍功半。从练习的效果来说,学生通过做数学练习后,计算能力应该是逐步提高,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做练习。因此,我们要把握住做练习的目的,同时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针对性与层次性的结合
练习题的使用,要么在课本和教辅中精心筛选;要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自行设计。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促使学生练得恰到好处。同时,练习题的使用,也不能“一刀切”。一个班的学生肯定在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布置同样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同学“吃不饱”,有些同学“吃不了”。那么,练习就失去了潜在的意义。因此,要分层次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3.以测代练
练得时间长了,学生厌了,效果就差了。变练习为小测小考,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刺激,调动他们精神的集中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能够快速摸清学生运算的疏漏点,有利于调整教学的策略。通过以考代练,运算能力强的学生会产生自豪感,越学越有劲;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后会不断进步。
七、强调认真态度,鼓励错题积累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育,让学生端正态度,保证认真负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规避错题。我班的数学科代表,成绩非常好,但是他在数学计算时总是马马虎虎,明明可以拿到满分的成绩,却由于疏忽导致计算错误,屡次与“满分”失之交臂。我与他课下进行了交流,我鼓励他要进行错题积累,把自己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子上,然后反复的看,标记出为什么计算错误的原因,自己有什么感想就批注在旁边,鼓励他慢慢改正马虎的问题。这个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慢慢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做题时,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不厌其烦的从细微入手点拨和训练。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的轻松,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改观,才能使学生的心态有所进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