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课堂为路,谈对专制型家庭教育的思考
【作者】 徐 杨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们常常说:你现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藏着你所经历的过往。这句话不假,每个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都会化作他身上独有的气质,这话用在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出身书香家庭的孩子,大多身上自带着一股子书香气,出身在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运用了错误家庭教育方式的孩子,或多或少的都会带着些性格缺陷,这既是对于一个家庭的不幸,也是对于孩子的不公。这些真切的让笔者感受到家庭教育缺失会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是在一堂语文课上。
当时笔者所上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一匹出色的马》,此单元的编排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以及人与家庭之间的爱。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家庭之爱,在讲解时笔者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文中的爸爸为了锻炼妹妹的独立能力,给妹妹捡了一根又细又长的柳枝当作一匹出色的马,这代表着爸爸对妹妹一种深切的爱,那么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什么事儿,让你觉得他们是爱着你的呢?”
尽管低年级对于“爱”认识并不完全,但他们对于表达自我总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述的热情。问题刚刚抛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回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向老师分享着生活中和父母经历的一些趣事,其他的同学也都听的津津有味,课堂不时传来欢笑声、掌声。但是,班上一位女同学李某却并没有参与进来,她似乎有些沮丧,双手放在桌子上,脑袋耷拉着。李某一直是班上学习比较认真的孩子,但是此时的举止却如此反常。作为一名教师,直觉告诉笔者,李某一定有着难以言述的理由,但是并没有表露出来。当同学结束发言时,笔者立马见缝插针的点了李某的名字,问她的爸爸是否做过什么事儿让她感受到爸爸对她的爱?一方面笔者是想“试探”一下她究竟有没有在参与讨论,另一方面,也是想找出她如此沮丧的原因。
“没有感受到过。”她语气有些沮丧。
“怎么可能没有呢?你的爸爸没有带你出去玩儿过吗?没有给你带来过快乐吗?”笔者此刻的疑惑更甚。小小年纪也许不懂得什么是“爱”,但孩子父亲做过让她开心的事无论如何也能说出一二吧!
“真的没有,我爸爸很忙,每天都要加班,没时间带我出去玩。”她这次语气都有些颤抖了,俨然一副要哭出声的样子。
班上的几十双眼睛都在看着,如果此时再加以“逼”问,可能更容易揭开这个小女孩的伤疤,笔者立即打手势让她坐下了。笔者此时并不清楚怎么安慰她,只能摸摸她的头表示亲近。原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直到几天后这个小女孩儿又一脸涨红的出现在了笔者的办公室。
“你怎么啦?”笔者关切的询问这位孩子,生怕伤害到她。
“我的自动铅笔被吴某某给抢了,她不愿意还给我。”涨红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无奈。
“她为什么要抢你的铅笔呢?”
“我不知道,她很不讲道理。”
“这个事情老师希望你再去和吴某某沟通一下,老师希望这种小事情你能够自己解决,你可以解决吗?”笔者在日常的教育中一直尝试着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说过了,可是她就是不愿意还给我,如果我的铅笔不见了,回去我的爸爸又要打我了。”她看起来是有些着急了,眼泪也憋不住了,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那一瞬间笔者很震惊,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孩子,家长都会找对方家长沟通或者找老师处理,这个家长怎么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打自己的孩子呢?
“你的爸爸为什么要打你?”
“我也不知道,每次别人拿了我东西他都要打我。”
到现在,这已经不是一支自动铅笔的事情了,联系到课堂上这位孩子的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再到现在她所说的话,也就不难看出,李某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脆弱、胆小。
事后,我联系到了李某的爸爸,得知了一些李某家庭的情况。李某的爸爸目前的工作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平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加班,而他又似乎并不太愿意向笔者透露李某母亲的情况,我只能就李某在学校的情况在学校的情况和他沟通,在沟通中笔者向他提了三点建议:
1.在生活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孩子有意见分歧时,和孩子秉承着平等的原则探讨交流,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孩子。
2.工作压力大并不是打骂孩子的理由,尤其是孩子还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更要顾及孩子的自尊。
3.平时工作再忙,也请记得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无论是向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李某一样,父亲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作压缩了父女沟通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导致李某在生活中没有安全感,而长期的打骂教育造成了她内向自卑的性格。之后笔者多次电话回访过李某的父亲,询问李某家庭的近况,也便于提醒督促李某的教育问题,好在每次的谈话都十分顺利,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学校里的李某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变得开朗了,爱笑了。
针对李某的问题,不难看出,她处于一个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中,在专制型家庭中,孩子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家中一切事情以父母长辈的意见为准。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出现自卑、怯懦、不自信的性格特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在对班级数个专制型家庭的研究后,笔者提供以下的教育建议:
1.提出合理要求,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较怯懦、胆小,我们既不能立即放手他们,也不能对于他们要求过多,适量的、合理的要求会给他们树立相宜的目标,不过过难让他们放弃、出现抵抗情绪,也不会过简单让之放任自流。
2.时刻关注孩子,必要时予以帮助。老话经常会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当他们情绪出现波动时及时介入,引导孩子健康顺利地走出负面情绪。例如当孩子搭积木时,越往上越不稳,很多时候还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积木就纷纷倒下,当尝试了几次没有更好的进步时,他们便会生气发脾气,甚至把积木扔到一边。这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幅有些难度的作品,自然能够让孩子重新快乐起来。
3.学会倾听,给孩子吐露心声的机会。孩子特别喜欢和父母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们想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想通通告诉爸爸妈妈,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在父母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话语,当孩子陈述完毕之后再和孩子探讨事情的本质。
4.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父母之后,父母应该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总结并且描述,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父母理解,所以会有着很强的被认同和尊重感,这些当然都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
5.引导孩子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愿意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还是不够的,因为孩子面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父母不能把问题抛至孩子不管不顾,也不能一手包办替孩子扫清障碍,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必要时也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提出几点意见供孩子选择,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孩子。
当时笔者所上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一匹出色的马》,此单元的编排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以及人与家庭之间的爱。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家庭之爱,在讲解时笔者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文中的爸爸为了锻炼妹妹的独立能力,给妹妹捡了一根又细又长的柳枝当作一匹出色的马,这代表着爸爸对妹妹一种深切的爱,那么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什么事儿,让你觉得他们是爱着你的呢?”
尽管低年级对于“爱”认识并不完全,但他们对于表达自我总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述的热情。问题刚刚抛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回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向老师分享着生活中和父母经历的一些趣事,其他的同学也都听的津津有味,课堂不时传来欢笑声、掌声。但是,班上一位女同学李某却并没有参与进来,她似乎有些沮丧,双手放在桌子上,脑袋耷拉着。李某一直是班上学习比较认真的孩子,但是此时的举止却如此反常。作为一名教师,直觉告诉笔者,李某一定有着难以言述的理由,但是并没有表露出来。当同学结束发言时,笔者立马见缝插针的点了李某的名字,问她的爸爸是否做过什么事儿让她感受到爸爸对她的爱?一方面笔者是想“试探”一下她究竟有没有在参与讨论,另一方面,也是想找出她如此沮丧的原因。
“没有感受到过。”她语气有些沮丧。
“怎么可能没有呢?你的爸爸没有带你出去玩儿过吗?没有给你带来过快乐吗?”笔者此刻的疑惑更甚。小小年纪也许不懂得什么是“爱”,但孩子父亲做过让她开心的事无论如何也能说出一二吧!
“真的没有,我爸爸很忙,每天都要加班,没时间带我出去玩。”她这次语气都有些颤抖了,俨然一副要哭出声的样子。
班上的几十双眼睛都在看着,如果此时再加以“逼”问,可能更容易揭开这个小女孩的伤疤,笔者立即打手势让她坐下了。笔者此时并不清楚怎么安慰她,只能摸摸她的头表示亲近。原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直到几天后这个小女孩儿又一脸涨红的出现在了笔者的办公室。
“你怎么啦?”笔者关切的询问这位孩子,生怕伤害到她。
“我的自动铅笔被吴某某给抢了,她不愿意还给我。”涨红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无奈。
“她为什么要抢你的铅笔呢?”
“我不知道,她很不讲道理。”
“这个事情老师希望你再去和吴某某沟通一下,老师希望这种小事情你能够自己解决,你可以解决吗?”笔者在日常的教育中一直尝试着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说过了,可是她就是不愿意还给我,如果我的铅笔不见了,回去我的爸爸又要打我了。”她看起来是有些着急了,眼泪也憋不住了,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那一瞬间笔者很震惊,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孩子,家长都会找对方家长沟通或者找老师处理,这个家长怎么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打自己的孩子呢?
“你的爸爸为什么要打你?”
“我也不知道,每次别人拿了我东西他都要打我。”
到现在,这已经不是一支自动铅笔的事情了,联系到课堂上这位孩子的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再到现在她所说的话,也就不难看出,李某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脆弱、胆小。
事后,我联系到了李某的爸爸,得知了一些李某家庭的情况。李某的爸爸目前的工作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平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加班,而他又似乎并不太愿意向笔者透露李某母亲的情况,我只能就李某在学校的情况在学校的情况和他沟通,在沟通中笔者向他提了三点建议:
1.在生活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孩子有意见分歧时,和孩子秉承着平等的原则探讨交流,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孩子。
2.工作压力大并不是打骂孩子的理由,尤其是孩子还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更要顾及孩子的自尊。
3.平时工作再忙,也请记得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无论是向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李某一样,父亲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作压缩了父女沟通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导致李某在生活中没有安全感,而长期的打骂教育造成了她内向自卑的性格。之后笔者多次电话回访过李某的父亲,询问李某家庭的近况,也便于提醒督促李某的教育问题,好在每次的谈话都十分顺利,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学校里的李某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变得开朗了,爱笑了。
针对李某的问题,不难看出,她处于一个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中,在专制型家庭中,孩子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家中一切事情以父母长辈的意见为准。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出现自卑、怯懦、不自信的性格特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在对班级数个专制型家庭的研究后,笔者提供以下的教育建议:
1.提出合理要求,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较怯懦、胆小,我们既不能立即放手他们,也不能对于他们要求过多,适量的、合理的要求会给他们树立相宜的目标,不过过难让他们放弃、出现抵抗情绪,也不会过简单让之放任自流。
2.时刻关注孩子,必要时予以帮助。老话经常会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当他们情绪出现波动时及时介入,引导孩子健康顺利地走出负面情绪。例如当孩子搭积木时,越往上越不稳,很多时候还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积木就纷纷倒下,当尝试了几次没有更好的进步时,他们便会生气发脾气,甚至把积木扔到一边。这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幅有些难度的作品,自然能够让孩子重新快乐起来。
3.学会倾听,给孩子吐露心声的机会。孩子特别喜欢和父母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们想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想通通告诉爸爸妈妈,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在父母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话语,当孩子陈述完毕之后再和孩子探讨事情的本质。
4.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父母之后,父母应该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总结并且描述,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父母理解,所以会有着很强的被认同和尊重感,这些当然都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
5.引导孩子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愿意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还是不够的,因为孩子面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父母不能把问题抛至孩子不管不顾,也不能一手包办替孩子扫清障碍,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必要时也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提出几点意见供孩子选择,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