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学习写作
【作者】 李艳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都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场旅行,就是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一起,与文字对话,与阅读相伴,与写作缱绻缠绵的生命历程。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的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习作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一是学生怕写作文,总觉得无话可写。二是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三是没有真情实感,内容空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众所周知,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究竟该教什么?我觉得,除了课文内容,文章的情感以外,我们更应该教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是语文课该做的事儿。我们的语文课本汇聚了大量的名师大家的名篇名作,文质兼美,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一、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崔峦教授指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就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用教材教,教什么呢?引导学生学,学什么呢?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写人的文章,把人物写得生动;叙事的文章,把事件写得具体;写景的文章,把景色写得优美,我们要学的就是文章是如何写的。
1.景物描写中的排比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会关注到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排比句,这也这篇文章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观察这一组排比句中三个小分句的结构。孩子们很会发现,每个小分句的前面都是先介绍景物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后面是在对这个特点进行说明。有了这一发现,再进行模仿练习:翠屏山的树真多啊!多得——?满山的杜鹃真红啊!红得——?然后再加大难度,像课文一样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一处景物的三个特点。
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们用排比写景物的色彩、写形状、写气味、写静态、写动态。从课堂仿写到习作,实现课内阅读向习作的迁移。
2.文章中巧妙的对比
四年级上册《白鹅》这篇课文,学生读罢课文,都感受到了这只白鹅的不可一世的高傲,把握了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高傲”这一特点的。
于是我让学生勾画出最能体现鹅高傲的语句。当学生汇报到这些对比描写的时候提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写鸭或者狗呢?学生通过诵读感悟,便领会到写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表现鹅的叫声大及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来显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高傲的大家风范;通过狗“躲在篱边窥伺”“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描写,尽显鹅的老爷派头。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再相机点拨总结,这种写法就是对比。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鹅声,如见鹅形。
我们编童话时,如果想表现狗熊的憨厚,不妨写写狐狸的狡猾;如果想体现狮子的狂妄霸道,不妨写写绵羊的温顺善良。写人的时候,要表现某个同学热爱学习,可以写写其他同学贪玩厌学;要表现自己的失落痛苦,不妨写一写身边人的嬉闹狂欢。课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训练的点举不胜举,比如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中对翠鸟动作的描写;三年级上册《花钟》,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各种鲜花的开放……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作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适当地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便能在潜移默化逐渐提高。
二、学习文本的篇章结构
学生习作是要写完整的一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以外,我们还要用让学生学习课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还应该从整体上学习文本的篇章结构,条理顺序。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句。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段落都是围绕该段的第一句话来写,并将这种写法命名为——首句提示法。学完课文,又给学生增加了学习了一篇同样结构的文章《北大荒的秋天》,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巩固首句提示的写法。然后现学现用,课堂中便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写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山林、秋天的果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赏、感悟,由言入文,由文育心,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中也会注意自己的篇章结构,获得写作奥秘的启蒙,实现读写的双丰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观察生活的眼睛,更要通过课内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一些习作的技巧在无形中教给孩子,让他们的心灵说话,让他们的思想说话。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语言之美、文字之味、文化之醇都融入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母语教学,既要举一反三,还要举三反一,要把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巴金说过一句话: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习作,作文就是写生活!在阅读教学中,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的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习作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一是学生怕写作文,总觉得无话可写。二是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三是没有真情实感,内容空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众所周知,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究竟该教什么?我觉得,除了课文内容,文章的情感以外,我们更应该教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是语文课该做的事儿。我们的语文课本汇聚了大量的名师大家的名篇名作,文质兼美,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一、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崔峦教授指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就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用教材教,教什么呢?引导学生学,学什么呢?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写人的文章,把人物写得生动;叙事的文章,把事件写得具体;写景的文章,把景色写得优美,我们要学的就是文章是如何写的。
1.景物描写中的排比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会关注到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排比句,这也这篇文章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观察这一组排比句中三个小分句的结构。孩子们很会发现,每个小分句的前面都是先介绍景物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后面是在对这个特点进行说明。有了这一发现,再进行模仿练习:翠屏山的树真多啊!多得——?满山的杜鹃真红啊!红得——?然后再加大难度,像课文一样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一处景物的三个特点。
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们用排比写景物的色彩、写形状、写气味、写静态、写动态。从课堂仿写到习作,实现课内阅读向习作的迁移。
2.文章中巧妙的对比
四年级上册《白鹅》这篇课文,学生读罢课文,都感受到了这只白鹅的不可一世的高傲,把握了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高傲”这一特点的。
于是我让学生勾画出最能体现鹅高傲的语句。当学生汇报到这些对比描写的时候提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写鸭或者狗呢?学生通过诵读感悟,便领会到写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表现鹅的叫声大及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来显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高傲的大家风范;通过狗“躲在篱边窥伺”“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描写,尽显鹅的老爷派头。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再相机点拨总结,这种写法就是对比。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鹅声,如见鹅形。
我们编童话时,如果想表现狗熊的憨厚,不妨写写狐狸的狡猾;如果想体现狮子的狂妄霸道,不妨写写绵羊的温顺善良。写人的时候,要表现某个同学热爱学习,可以写写其他同学贪玩厌学;要表现自己的失落痛苦,不妨写一写身边人的嬉闹狂欢。课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训练的点举不胜举,比如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中对翠鸟动作的描写;三年级上册《花钟》,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各种鲜花的开放……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作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适当地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便能在潜移默化逐渐提高。
二、学习文本的篇章结构
学生习作是要写完整的一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以外,我们还要用让学生学习课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还应该从整体上学习文本的篇章结构,条理顺序。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句。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段落都是围绕该段的第一句话来写,并将这种写法命名为——首句提示法。学完课文,又给学生增加了学习了一篇同样结构的文章《北大荒的秋天》,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巩固首句提示的写法。然后现学现用,课堂中便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写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山林、秋天的果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赏、感悟,由言入文,由文育心,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中也会注意自己的篇章结构,获得写作奥秘的启蒙,实现读写的双丰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观察生活的眼睛,更要通过课内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一些习作的技巧在无形中教给孩子,让他们的心灵说话,让他们的思想说话。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语言之美、文字之味、文化之醇都融入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母语教学,既要举一反三,还要举三反一,要把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巴金说过一句话: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习作,作文就是写生活!在阅读教学中,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