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医药卫生职校“课程思政”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困境

【作者】 石天玲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讲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深刻把握发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寻求思政课与专业课发展融合的准确切入口,才能切实发挥职校教育中的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培养能够担当起时代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医药卫生类职校“课程思政”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境。只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授治病救人技能的同时,加注以有温度的人文关怀,以“课程思政”为融合通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思政课与专业课并进融合,提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为主的“硬实力”和以沟通协调交流关怀等为主的“软实力”,才能共同打造学生德才兼备的时代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困境
  一、在医药卫生类职校中“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
  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提出“课程思政”对职业类学校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发展融合的需要。“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跳动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指明所有课程都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承担育人之责,以连续性的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的一体化。就目前国内教育的改革方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以便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协同效应。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作为融合的切入口,梳理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便完成知识与技能、情感与道德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目前,医药卫生类职校正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以我校为例,也正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体系教育的统一。深刻把握发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寻求思政课与专业课发展融合的准确切入口,利于切实发挥职校教育中的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培养能够担当起时代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开发并非某门课程或哪类学校的责任,将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发展,受益者不仅是学生,它的影响将是一代人的教育,甚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
  当前,职校生处于知识体系、能力素养、技术技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易受影响,尤其是医药卫生类职校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于专业技术技能要求更加严格,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思想引领,如若误入歧途,则社会危害性及负面影响会更深,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方法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因此,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立德树人,需要我们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老师都发挥到教书育人之责任。
  (二)“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实践与专业课程育人的协同发展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各门课程在育人教育过程中具体的思想体现。“课程思政”在职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专业技术实践中能够直接传承与体现。国内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由宏观把握向微观细节进一步探寻,对其研究首先建著于大学本科院校,更倾向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的研究与内部的改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仍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而在医药卫生类高职校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既有普通高职高校探索的一般规律性,又因其专业特色,尤其“课程思政”融合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不同,专业要求的不同,未来职业的目标指向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向亦不同。
  在职业技术技能要求占主导地位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停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的脱节和双轨道进行。这更需要在把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探寻“课程思政”的融合。在医药卫生类高职校中,能够熟练的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根本,而蕴含在职业技能之中的“思政元素”不会被有意地去强调,如职业道德是其“立人之本”。可是一个缺乏良好德行素养的高技能毕业生,不仅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还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医学生只有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在专业学习中才能饱含热情,在技能实践中才能蕴含激情,在今后工作中才能满含温情。
  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不单单是凭借多开设几门课程亦或是多设计几个活动探究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以融合发展的理念,探索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技术技能的理念要求根植于思政课堂,化“无形”为“有形”,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是一个动作过程,它融合和转化的过程,我们的教师需要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使命感进行传输,进而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使命感。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是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的过程,是将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融合的过程,是培育一批又一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服务群众的好医者。
  二、医药卫生类职校“课程思政”发展融合的困境及启示
  在“课程思政”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境,如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线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沟通途径欠佳;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教学各为其职、相对孤立,亦或是教学内容整合生搬硬套,略显刻意等。
  (一)教师思想上需更加重视,视野更广阔,素质更全面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与真理,塑造灵魂与生命的时代使命,传道授业解惑之过程,也是造就新人之历程,可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作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指路人,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尤为重要,应给学生心灵埋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于本课程的专业度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专业扎实的知识储备。
  在思想课程中注入医学的相关元素,深入挖掘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资源,丰富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如在讲授职业生涯发展相关内容时,注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和救死扶伤、服务健康的职业精神等医学的相关元素,将思政课程与专业发展不脱节、不脱轨。在医学教育体系课程的教学中,如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追求、对医学的奉献等精神的领悟,也是对医药卫生类专业发展的一次探索与改革。不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必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讲理论、讲专业,讲得才有底气,讲得才更加透彻,学生才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教师在释疑解惑过程中,自己都是摇摆不定、疑惑重重的话,讲出来的东西也很难让人信服,更难让学生坚定立场。
  创新思维模式,开阔见识视野。在医药卫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全新、积极、主动的体验式学习过程,教授学生治病救人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汲取更多更广博的知识技能,以主动积极的行为及仁爱之心去回报社会,而非被动职业要求或者职业规章制度要求。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弘扬医者仁爱之本性,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予以抵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在今后建立确定的职业观与积极的生活观。
  (二)发展更多更广阔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途径
  高职院校,尤其是就业要求对专业技术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医药卫生类高职校,更加强调在校期间对于学生培养的职业性与技能性,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文化基础课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职业学校自身的职业性,也让专业课程教师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学科建设,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更多流于说教形式,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较少,不能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工作实际,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略显乏力。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在以往的工作中交流较少,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沟通交流,逐渐增多,但仍需进一步、深层次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形成多形式、高频次、全方位的融合学习交流。传统观念中,学生们往往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形成“无用论”之说,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即可。此种情形下,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去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高职学生,同时专业课教师用思想引领,武装头脑,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之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
  以医药卫生高职校为例,在学生进行职业认知之时,思政课教师可积极参与其中,也作为一名“学生”,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要求、未来走向有一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思政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业引导、基础素质提升等之时,才能游刃有余。同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也应定期进行集中教研,相互培训,随堂听课等,共同提升。让思政教师的课堂上能结合专业与职业的特点,专业教师的课堂中充满人文气息与思政元素。
  (三)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相对孤立,教学内容需进一步加工整合
  目前,高职校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浅尝辄止,大都浮于表面,没有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专业课教学精力集中于对于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而一些思政课教师则不清楚所教学生专业科目设置及未来的职业方向,这势必要学生产生重技能而轻思想之感。其实,不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它们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开展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思政课,才能受到学生的青睐,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合的思政元素,才不会略显刻意。
  在医药卫生类职校中,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已有所体现,在宏观架构上已经初步成型,但在具体的实践效果中则不尽如人意。一味地为了“课程思政”的融合而融合,有些许显得刻意,目的性强,且痕迹明显。既然高职校以医药专业为品牌发展的依托,那么专业设置则能代表本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社会的需要方向,作为思政课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校医药卫生类的主要专业群,以此为基础对医药卫生各大专业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所教授的思政课的内容进行具体对接与融合。
  在对医药卫生类专业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结合思政课各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工、补充,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在进行实践探究课时,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专业及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从而成为推动其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强大助力与信念支撑。
  专业课程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不断钻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反复进行打磨与研讨,以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促学科交流,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以赛促教、以研促教,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教学比赛与集体教研活动,积极小结,凝练成。护理、药学等医药卫生类专业的课程传授专业知识与引入临床实践,进行情景化教学,只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授治病救人技能的同时,加注以有温度的人文关怀,以“课程思政”为融合通道,从而帮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思政课与专业课并进融合,提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为主的“硬实力”和以沟通协调交流关怀等为主的“软实力”,才能共同打造学生德才兼备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J]. 黄建中.??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03)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五融”路径[J]. 束梦.??江苏教育研究.2020(33)
  [3]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 胡靖,马星宇,王俊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4)
  [4]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J]. 李红梅,鹿存礼.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5]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热点与展望[J]. 蔡志奇.高教论坛.?2019(12)
  [6]职业学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所持态度的调查研究[J]. 彭豪.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03)
  作者简介:石天玲(198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研究项目“医药卫生类高职校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YB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