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
【作者】 李天晋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土资源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和价值,更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挖掘本土的自然环境、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来开发、丰富幼儿园特色课程内容,开展生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多元化。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资源;农村;游戏
在现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建构,在个体游戏与角色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个体成长。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原本课程,已是每位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完善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的需要
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视野只局限在教材以内的资源,而忽视了牟坪本身人文、自然、地理本土资源的利用,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反映出了孩子接受的教育内容脱离了自身生活环境,以至于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不知道、电视上看见过,没见过真的,对于所学知识很懵懂与教师之间互动也是教师讲述多,孩子叙述少的现象时常发生。为教师实施课程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现有的园本课程在内容选材上还有很大不足,忽视了对于孩子生活环境的考虑,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幼儿园的围墙,拓展我们的教育资源,开发牟坪当地可作为教育内容的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健康的、取材方便、利于实践与观察的课程内容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在解读《纲要》基础上,借助牟坪本地资源,将牟坪的景观、特产、小吃、酒文化等这些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因地制宜,将知识教育与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如《大自然的小精灵》《可爱的家乡》,《拥抱春天》《神奇的树》《有用的植物》《快乐夏天》《我和秋天握握手》《寒冷的冬天》等把地理、自然、历史、民间艺术、民风习俗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构建成主题网络课程,丰富我园在园本课程开发中主题课程内容,完善已有课程结构,增加了教师对于课程的选择性。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幼儿对于本土资源的了解,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幼儿身边生活出发,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乡土材料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给孩子以乡土美的熏染
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的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幼儿园,能够利用的乡土材料很多,如果把这些材料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搬到幼儿园,那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起不到美化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采取了乡土材料与美术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先对乡土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再运用到环境创设中,给孩子以美的艺术感染。
三、利用本土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力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认真研究如何将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包括风土人情、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整合到课程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既能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直接感受本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使幼儿滋生对家乡的热爱。有效开发利用“旅游小镇”、“红色教育基地”、“牟坪烧酒”特色文化等素材,开发乡土教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长资源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通过教学,老师们自身也受到教育和洗礼,自身也不断成长。我们还开发和利用延长地域特色文化素材,例如:剪纸、绘画、故事、创意手工、民歌、腰鼓、快板,通过儿童化的手法转化为“园本教材”。通过对本镇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形成适合我园教育需要的乡土教育资源系列内容。让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狭隘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要的条件,使教师与家长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成功者,努力办好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幼儿园。
四、把家长请进校园
家长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发现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因此,在入学初我们会下发“家长资源调查表”,组织家长支援队,为幼儿园的一些重大活动出谋划策。我们还会定期举行“家长导师制”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到教学中。如:“三八”节时邀请了部分妈妈来园上课,她们中有医生、警察、营业员、全职妈妈……通过她们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亲子感情,还加深了幼儿对各行各业工作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把家长请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提升了家长的理念,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地方文化表现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信仰以及生活习惯,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其生活中的潜在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以及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家长以及老师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能够在培养幼儿思相感情以及陶治情操的过程中,强化其对于自然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资源;农村;游戏
在现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建构,在个体游戏与角色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个体成长。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原本课程,已是每位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完善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的需要
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视野只局限在教材以内的资源,而忽视了牟坪本身人文、自然、地理本土资源的利用,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反映出了孩子接受的教育内容脱离了自身生活环境,以至于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不知道、电视上看见过,没见过真的,对于所学知识很懵懂与教师之间互动也是教师讲述多,孩子叙述少的现象时常发生。为教师实施课程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现有的园本课程在内容选材上还有很大不足,忽视了对于孩子生活环境的考虑,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幼儿园的围墙,拓展我们的教育资源,开发牟坪当地可作为教育内容的本土资源,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健康的、取材方便、利于实践与观察的课程内容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在解读《纲要》基础上,借助牟坪本地资源,将牟坪的景观、特产、小吃、酒文化等这些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因地制宜,将知识教育与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如《大自然的小精灵》《可爱的家乡》,《拥抱春天》《神奇的树》《有用的植物》《快乐夏天》《我和秋天握握手》《寒冷的冬天》等把地理、自然、历史、民间艺术、民风习俗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构建成主题网络课程,丰富我园在园本课程开发中主题课程内容,完善已有课程结构,增加了教师对于课程的选择性。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幼儿对于本土资源的了解,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幼儿身边生活出发,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乡土材料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给孩子以乡土美的熏染
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的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幼儿园,能够利用的乡土材料很多,如果把这些材料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搬到幼儿园,那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起不到美化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采取了乡土材料与美术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先对乡土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再运用到环境创设中,给孩子以美的艺术感染。
三、利用本土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力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认真研究如何将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包括风土人情、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整合到课程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既能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直接感受本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使幼儿滋生对家乡的热爱。有效开发利用“旅游小镇”、“红色教育基地”、“牟坪烧酒”特色文化等素材,开发乡土教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长资源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通过教学,老师们自身也受到教育和洗礼,自身也不断成长。我们还开发和利用延长地域特色文化素材,例如:剪纸、绘画、故事、创意手工、民歌、腰鼓、快板,通过儿童化的手法转化为“园本教材”。通过对本镇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形成适合我园教育需要的乡土教育资源系列内容。让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狭隘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要的条件,使教师与家长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成功者,努力办好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幼儿园。
四、把家长请进校园
家长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发现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因此,在入学初我们会下发“家长资源调查表”,组织家长支援队,为幼儿园的一些重大活动出谋划策。我们还会定期举行“家长导师制”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到教学中。如:“三八”节时邀请了部分妈妈来园上课,她们中有医生、警察、营业员、全职妈妈……通过她们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亲子感情,还加深了幼儿对各行各业工作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把家长请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提升了家长的理念,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地方文化表现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信仰以及生活习惯,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其生活中的潜在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以及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家长以及老师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能够在培养幼儿思相感情以及陶治情操的过程中,强化其对于自然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