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创新使用教材
【作者】 黄 劲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效教学,需以创新使用教材为前提。而创新使用教材又必须在充分研读基础上创新挖掘,才能弄清其教学目的和担当任务,才能在重组或改组上着力,并做好课堂延伸和开放。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材;创新使用;需要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很多教育大家的共同观点。关于教材使用,我国著名教育叶圣陶有很多重要论述,其观点大多都指向于把教材当参考、当依据、当例子。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如果执教者一味“教教材”,视教材为“必须”,走不出教材桎梏,照本宣科。那么,这种“忠实”的做法,即使再努力,课堂教学效果也不会高效,因为其教给学生的是学生早已都读过的东西,没有新鲜感。而且,其培养的还是僵化的思维。因此,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五育并举”、践行“立德树人”的今天,在倡导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作为一线的执教者,一定要更新观念,走出“教以应考”功利桎梏,不做囿于教材的“传声筒”,而要做开发教材的挖掘者、践行者,不能被“唯教材是教”传统错误做法所羁绊而迈不开创新的步伐,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利用教材这个平台作引子,开展“用教材教”的创新教学育人实践,努力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提高服务,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而成人成才。下文,我将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历谈谈有效教学需要创新使用教材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立足于现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纵观现行新版语文课本,其列入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可称之为文质兼美的典范,甚至可以说篇篇优美、字字珠玑,每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的精心选择,充分考虑了课文在选材、立意、思想的育人价值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具有的个性特征,都蕴含着文本作者的创新和编者的用心良苦。所以这样的教材的深入挖掘是非常必要的,都担当着一定教学任务和侧重培养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等语文素养所需要的东西,有着不可估量的开发使用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做足解读研究,弄清其在教材编排中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设定好为其教学目的。这样,就为我们要创新开发教材,使用教材,夯实了基础。例如,《林海》这篇课文,作者在解读教材时,就从文章内容入手,抓住“林”的颜色---绿,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思考“绿”的多、有层次。这样教学,把课堂重拳放在体验和思考上,这就是创新开发和使用了教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材解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得到培养,想象得到引导式发展,而且个性也得到张扬机会。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风景。多年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态度,我们应立足而施,择其要点而为,不求字字讲到,也不要反复串讲分析,多在读的方式和效果上作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得到兴趣培养下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进行洽谈式对话,进行着为教材为话资的信息交换。
二、重组或改组教学内容,落实“用教材教”思想
现行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实践、思想、文化等育人内涵,需要我们践行“用教材教”思想而对教材进行重组或改组,以便利于教、学的有效的实现。
现目前,我们都使用的是部编版教材。而这种教材的受域性非常广,不可能有普遍的适应性。不同地方学生,受地域影响,他们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还有地际差异和个体差异,我们不能都按教材去教。所以,重组或改组的做法,我认为是科学的,也是可以有效实现的。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在研读、弄清教材编排意图基础上,依据课标精神大掘其文,这几年的语文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就可进行创新开发育人空间,大力发挥自身创造才能,再在精准分析学情基础上而探寻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通过内容调整进行目标融合,实现重组或改组形成教学方案,为课堂教材运用夯实课前基础。如《看菊花》的教学。当然,也可根据节假日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我们就可放置在端午节前夕才教学。经过这样设置,就体现了我们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了。
三、结合现实生活适度拓展,实施开放式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任。毕竟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交际工具。因此,有效的语文课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身处的现实生活作适度拓展,通过延伸到社会来提高其实用性,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接近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既做到了立足于课程而又不局限于文章内容,更不受课堂这个“圏”的束缚。就像有人说的“身在教室可心怀世界”一样,学的是教材上的语文,而指向的是生活中的实践。这样的拓展意识必然会影响学生,必然会使学生学习意识受到重要影响,引起他们知识、实践能力和服务反哺思想的变化。所以,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作过多的在分析上的“挣扎”,要将开放式的思想投入到课堂作开放式的教学,实现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的效果,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自然中、社会中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文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创造性开发使用教材的做法,并不是要否定教材在育人中的作用,更不是淡化教材的要求而另搞一套。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依据新课标精神而进行舍、补、添、改,使其更符合教的实施和学的便捷,而不是丢下而不用。
参考文献:
[1]姚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9年。
[2]郭春燕,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解读的方法[J].学周刊,202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材;创新使用;需要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很多教育大家的共同观点。关于教材使用,我国著名教育叶圣陶有很多重要论述,其观点大多都指向于把教材当参考、当依据、当例子。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如果执教者一味“教教材”,视教材为“必须”,走不出教材桎梏,照本宣科。那么,这种“忠实”的做法,即使再努力,课堂教学效果也不会高效,因为其教给学生的是学生早已都读过的东西,没有新鲜感。而且,其培养的还是僵化的思维。因此,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五育并举”、践行“立德树人”的今天,在倡导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作为一线的执教者,一定要更新观念,走出“教以应考”功利桎梏,不做囿于教材的“传声筒”,而要做开发教材的挖掘者、践行者,不能被“唯教材是教”传统错误做法所羁绊而迈不开创新的步伐,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利用教材这个平台作引子,开展“用教材教”的创新教学育人实践,努力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提高服务,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而成人成才。下文,我将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历谈谈有效教学需要创新使用教材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立足于现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纵观现行新版语文课本,其列入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可称之为文质兼美的典范,甚至可以说篇篇优美、字字珠玑,每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的精心选择,充分考虑了课文在选材、立意、思想的育人价值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具有的个性特征,都蕴含着文本作者的创新和编者的用心良苦。所以这样的教材的深入挖掘是非常必要的,都担当着一定教学任务和侧重培养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等语文素养所需要的东西,有着不可估量的开发使用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做足解读研究,弄清其在教材编排中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设定好为其教学目的。这样,就为我们要创新开发教材,使用教材,夯实了基础。例如,《林海》这篇课文,作者在解读教材时,就从文章内容入手,抓住“林”的颜色---绿,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思考“绿”的多、有层次。这样教学,把课堂重拳放在体验和思考上,这就是创新开发和使用了教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材解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得到培养,想象得到引导式发展,而且个性也得到张扬机会。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风景。多年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态度,我们应立足而施,择其要点而为,不求字字讲到,也不要反复串讲分析,多在读的方式和效果上作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得到兴趣培养下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进行洽谈式对话,进行着为教材为话资的信息交换。
二、重组或改组教学内容,落实“用教材教”思想
现行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实践、思想、文化等育人内涵,需要我们践行“用教材教”思想而对教材进行重组或改组,以便利于教、学的有效的实现。
现目前,我们都使用的是部编版教材。而这种教材的受域性非常广,不可能有普遍的适应性。不同地方学生,受地域影响,他们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还有地际差异和个体差异,我们不能都按教材去教。所以,重组或改组的做法,我认为是科学的,也是可以有效实现的。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在研读、弄清教材编排意图基础上,依据课标精神大掘其文,这几年的语文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就可进行创新开发育人空间,大力发挥自身创造才能,再在精准分析学情基础上而探寻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通过内容调整进行目标融合,实现重组或改组形成教学方案,为课堂教材运用夯实课前基础。如《看菊花》的教学。当然,也可根据节假日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我们就可放置在端午节前夕才教学。经过这样设置,就体现了我们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了。
三、结合现实生活适度拓展,实施开放式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任。毕竟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交际工具。因此,有效的语文课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身处的现实生活作适度拓展,通过延伸到社会来提高其实用性,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接近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既做到了立足于课程而又不局限于文章内容,更不受课堂这个“圏”的束缚。就像有人说的“身在教室可心怀世界”一样,学的是教材上的语文,而指向的是生活中的实践。这样的拓展意识必然会影响学生,必然会使学生学习意识受到重要影响,引起他们知识、实践能力和服务反哺思想的变化。所以,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作过多的在分析上的“挣扎”,要将开放式的思想投入到课堂作开放式的教学,实现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的效果,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自然中、社会中接触语文材料,进行语文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创造性开发使用教材的做法,并不是要否定教材在育人中的作用,更不是淡化教材的要求而另搞一套。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依据新课标精神而进行舍、补、添、改,使其更符合教的实施和学的便捷,而不是丢下而不用。
参考文献:
[1]姚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9年。
[2]郭春燕,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解读的方法[J].学周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