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 梁应玲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石油南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清末民国时期,阅读教学在固守传统、盲从西方、理性反思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近代转型,留下了许多颇具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一、 中国近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 因袭传统:古代“讲诵式”教学的延续
  清末,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置延续明制,包括官学、私塾和书院,不同机构中的阅读教学几无大异,其内容虽无统一规定,但不外乎经书、诗歌集等,目的是为科举考试服务。“讲诵”是其主要特征,多采用“熟读——串讲——背诵”的固化教学模式。在教会学校中,西方教育方式与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出现初次碰撞,但并未对本土学校教育机构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中体西用:传统阅读教学吸纳西式方法
  洋务运动时期,初等教育机构中的阅读教学内容仍为经史之学,教学方法也笼罩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甲午海战后,维新派将西方教学理念逐渐渗入本土学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挣脱传统。但此时的语文阅读教学革新不过是些零碎的尝试,成熟的方法体系还未形成。
  (三)推陈求新:效仿西法搭建近代体系雏形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阅读教学应遵循“循循善诱”之原则,采用讲解法。此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传入中国。“五段教学法”式的阅读教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教学程序化,其所倡导的“传递——接受”模式恰与中国固有的教育传统吻合,极大提高了清末时期阅读教学的效率与科学性,以此形成了集理念、方法、教材于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雏形。
  (四)全盘西化:西方阅读教学理念的“中国化表达”
  民国元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取消“读经讲经”,取“国文”代之,标志着以经史之学为主导的传统时代结束。此时,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将“学生中心”主义的理念带入我国,如自学辅导主义和设计教学法等。随后,五四运动爆发加之杜威来华讲学,“学生中心”主义蔚然成风。阅读教学方法在传统讲解和诵读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如表演法、讨论法等备受教师青睐。总之,这一时期的阅读教学全面“西式化”,但却仍停留在模仿层面。
  (五)理性反思:改造与本土化演进
  在白话文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北洋政府改“国文”为“国语”,并于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其中规定“读文重欣赏,表演,取材以儿童文学为主”。在此指导下,初小阶段的阅读教科书立足于儿童视角编写,阅读教学也不再盲从西方,而采用新法教授国文。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学也一改“一刀切”的模式,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至此逐渐成型。
  (六) 局部修缮:教学模式与方法渐趋稳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战火中对阅读教学进行不断完善。此时期,阅读教学的大体框架并未出现变革,具体环节相较于前一阶段而言更注重“诵读”,提倡学生通过诵读鉴赏文章。此外,在前期“表演法”“直观法”等基础上,教师又提出以“故事法”为辅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中国近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从“鱼”到“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独立自主阅读的基础,也理应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清末到20世纪初,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备受教师忽视。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规定,阅读教学要“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随后,课标始终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鱼”到“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正是在能力本位的探寻中逐渐实现了近代转型。
  (二) 审时度势,探寻适切的中国模式
  从上述历史概观中可以发现,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受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极大,语文教育者在前期模仿西方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逐渐探寻出了适切的“中国模式”,如“传统语文的新法模式”“精读指导模式”等。近代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将时代发展需要与本国文化历史传统相结合,才能探索出最契合、最适用于当下的模式。
  (三) 模糊边界,提高阅读教学的包容与延展性
  整体观之,近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边界,逐渐提高自身的延展性。一方面,从清末惯用的“三百千”等启蒙性读物和经史子集,到内容形式多样的教科书,阅读教材打破常规,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显包容,不再封闭于语文一科之内,也不与识字写作等领域隔绝。
  三、对当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 宗旨与目标:坚守学生中心,回归能力本位
  近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然而,如今大部分语文阅读课堂的“内容取向”压倒了“能力取向”。对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在理性反思中坚守学生中心的理念,回归能力本位。一方面,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从具象的课文内容中寻找可转化为学生抽象能力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应避免学生中心理念和能力本位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浮于形式。
  (二) 教学模式:深化文体意识,处理好“常式”与“变式”的关系
  中国近代历史的百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摸索、探寻“中国模式”的百年。阅读教学模式是时代的产物,它应时应势处于不断的改造和变化中。但是,“初读——精读——总结”的步骤几乎成了如今小学常规阅读教学的金科玉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化自身文体意识,通过研究和实践探寻新时期的“中国模式”。
  (三) 教学内容:适当提升内容包容度,构建语文域内域外联络网
  提升教学内容的包容度是近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经验之一。因此,教师要运用整合思维对内容进行有效组织,破解阅读内容孤立不变的停滞困境。一方面,要将阅读内容与习字、写作相联系,实现语文能力的大融合。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也不应局限于学科内部,教师应充分挖掘科学、审美等要素,积极与科学、美术、思想品德等各科联络。
  综上所述,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应在传统中求创新,探寻促进学生具身认知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