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仿写技巧
【作者】 冯 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延安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语 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 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 见闻、体验和想法”。因此,针对读写能力培养目标设 置的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就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 阅读与写作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理顺两者之间的 关系,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核心 素养。
一、仿结构,锤炼谋篇布局能力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 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 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呈现出各具特 色的结构之美,是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最佳素 材。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他们很难理解 “写作结构”这样的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将语文教 材中的课文作为范例让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为学生 搭建写作学习的支架。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首先引导学 生进行“泛读”,在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 上,教师再讲解课文的整体结构“总分总”。接着,教 师对课文的主体部分进行结构分析,学生通过“精 读”得知课文的主体部分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 序展现了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这样的写作顺序既 与题目呼应,全面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景 色特点,同时在谋篇布局上使文章呈现出了规律之 美、逻辑之美、和谐之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 小练笔的形式,运用总分总结构,仿照课文介绍一处 景物。在有所参照的基础上,学生高效地完成了仿写 训练,较为轻松地掌握了书面表达的经典结构,实现 了读写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写作的谋篇布局能力。 以课文为写作参照进行结构仿写,将读写一以 贯之,有效衔接,既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也收 到了水到渠成的写作训练效果。
二、 仿表达,提升技巧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阅 读教学要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写作是真 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传情达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培养语感的重要 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 特点,编写了难度适宜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一边引 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作家的语言与表达的内涵,一边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仿写,以训练学生的 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学生习作的表现力。
如教学《珍珠鸟》时,教师首先以精读课文的方 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运 用字斟句酌的方式,在逐句逐段的分析中感受到了 可爱活泼的珍珠鸟形象。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 么珍珠鸟会让人觉得如此可爱?”学生探究并讨论后 认为:“因为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细致地描写珍珠鸟的各个方面,刻画出了一个 可爱至极的珍珠鸟形象。”学生还找出“一会儿落在 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 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 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 松的球儿”等运用了拟人、比喻的句子来论证他们的 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发挥想象,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珍珠鸟的形象进行再 次加工,扩写课文。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想 象,借鉴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对课文进 行了内容上的扩充,创作了多篇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的“珍珠鸟”系列习作。
写作技法的学习不是孤立的,教师在分析课文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手法对于增强文章表现 力的重要作用,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扩充,学生 的写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对课文的再加 工,学生获得了创作的成就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写作 积累与写作技巧都相对匮乏,立足于课文进行表达 方面的仿写,能使学生在可知可感的范本的引领下 有序地练习写作,学生既能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能积累素材,还能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 三得。
三、 练选材,强化突出主题能力
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的体现,优秀 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主题鲜明、内容饱满、结构完整 的。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他们在 写作中往往把握不好主题与素材之间的关系,习作 偏题跑题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可通过以读促写的 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题与内容 的联系,提高学生驾驭主题的能力和选材的能力。
如教学《那一定会很好》时,教师让学生以课本 剧的形式再现这个童话故事,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 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通过一棵大树的生命历 程,传达了“人要有奉献精神”这一主题。阅读教学完 成后,教师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 选择素材来扩写这个童话故事,以表现大树的奉献 精神。学生结合树的用途,仿照文中情节,想象大树 变成纸张、工艺品、房屋等物品,表达了“人要有奉献 精神”这一主题。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通 过合理选择素材来表达文章主题的要点,完成了和 文本、作者的对话。
建立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强化素材与主题 之间的关联,教师采用灵活新颖的课本剧方式对课 文内容进行了真实再现,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 感悟,由此,在接下来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便能顺其 自然地围绕写作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素 材,锻炼写作思维,达成阅读学习与写作训练双赢的 目标。
综上所述,“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助 推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利用好读写结合这一教 学策略,将阅读亮点有效地迁移到写作训练中,让学 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为学生能 够大胆真实、独立自主地表达见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仿结构,锤炼谋篇布局能力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 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 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呈现出各具特 色的结构之美,是培养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最佳素 材。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他们很难理解 “写作结构”这样的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将语文教 材中的课文作为范例让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为学生 搭建写作学习的支架。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首先引导学 生进行“泛读”,在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 上,教师再讲解课文的整体结构“总分总”。接着,教 师对课文的主体部分进行结构分析,学生通过“精 读”得知课文的主体部分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 序展现了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这样的写作顺序既 与题目呼应,全面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景 色特点,同时在谋篇布局上使文章呈现出了规律之 美、逻辑之美、和谐之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 小练笔的形式,运用总分总结构,仿照课文介绍一处 景物。在有所参照的基础上,学生高效地完成了仿写 训练,较为轻松地掌握了书面表达的经典结构,实现 了读写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写作的谋篇布局能力。 以课文为写作参照进行结构仿写,将读写一以 贯之,有效衔接,既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也收 到了水到渠成的写作训练效果。
二、 仿表达,提升技巧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阅 读教学要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写作是真 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传情达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培养语感的重要 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 特点,编写了难度适宜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一边引 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作家的语言与表达的内涵,一边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仿写,以训练学生的 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学生习作的表现力。
如教学《珍珠鸟》时,教师首先以精读课文的方 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运 用字斟句酌的方式,在逐句逐段的分析中感受到了 可爱活泼的珍珠鸟形象。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 么珍珠鸟会让人觉得如此可爱?”学生探究并讨论后 认为:“因为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细致地描写珍珠鸟的各个方面,刻画出了一个 可爱至极的珍珠鸟形象。”学生还找出“一会儿落在 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 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 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 松的球儿”等运用了拟人、比喻的句子来论证他们的 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发挥想象,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珍珠鸟的形象进行再 次加工,扩写课文。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想 象,借鉴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对课文进 行了内容上的扩充,创作了多篇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的“珍珠鸟”系列习作。
写作技法的学习不是孤立的,教师在分析课文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手法对于增强文章表现 力的重要作用,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扩充,学生 的写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对课文的再加 工,学生获得了创作的成就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写作 积累与写作技巧都相对匮乏,立足于课文进行表达 方面的仿写,能使学生在可知可感的范本的引领下 有序地练习写作,学生既能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能积累素材,还能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 三得。
三、 练选材,强化突出主题能力
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的体现,优秀 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主题鲜明、内容饱满、结构完整 的。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他们在 写作中往往把握不好主题与素材之间的关系,习作 偏题跑题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可通过以读促写的 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题与内容 的联系,提高学生驾驭主题的能力和选材的能力。
如教学《那一定会很好》时,教师让学生以课本 剧的形式再现这个童话故事,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 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通过一棵大树的生命历 程,传达了“人要有奉献精神”这一主题。阅读教学完 成后,教师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 选择素材来扩写这个童话故事,以表现大树的奉献 精神。学生结合树的用途,仿照文中情节,想象大树 变成纸张、工艺品、房屋等物品,表达了“人要有奉献 精神”这一主题。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通 过合理选择素材来表达文章主题的要点,完成了和 文本、作者的对话。
建立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强化素材与主题 之间的关联,教师采用灵活新颖的课本剧方式对课 文内容进行了真实再现,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 感悟,由此,在接下来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便能顺其 自然地围绕写作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素 材,锻炼写作思维,达成阅读学习与写作训练双赢的 目标。
综上所述,“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助 推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利用好读写结合这一教 学策略,将阅读亮点有效地迁移到写作训练中,让学 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为学生能 够大胆真实、独立自主地表达见解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