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作文教学中的支架式写作方法
【作者】 毛海燕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行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写作中需要他人的支援才能完成写作任务。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式写作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支架”,即支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认知资源”,以帮助其完成写作任务。本研究关注“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也为写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环节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关键过渡时期,需要为更高层次的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作文教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现实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真实写作情况并不乐观,面对主题无从下手、不知所云、挤牙膏的现象非常普遍。“支架式”写作方法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它明确的写作步骤、环环相扣的写作环节,建构起了以学生已有水平为基础的有效学习支架,对挖掘写作潜力、提高写作能力、完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效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支架式”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认知水平,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根据这一写作方法,整个写作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搭建脚手架,是教师根据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概念框架。进入情境,是教师通过问题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概念。独立探索,即围绕着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不过在探究伊始,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引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随着过程的推移,教师逐渐撤出引导,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则是合作性学习,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就主题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实现互帮、共享的目的,建立起对主题的全面、系统认知。效果评价,是在写作过程结束后对学习效果展开总结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有自评、互评、他评等。在这整个过程中,“支架式”写作方法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二、“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根据“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环节,结合小学作文写作实践,我们提出了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情境导入,搭建认知支架
李吉林老师曾提到,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学生在切实体会了相应的情境后,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要基于情境导入搭建认知支架。认知支架,是通过引入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深度和广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写作主题,这说明写作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搜集素材,将生活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纳入到写作实践中来。例如,在季节为题的写作中,教师可以提示四个季节的特点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场景?在不同的季节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在该季节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在这一系列的暗含情境的话语提问下,既能激发学生对写作兴趣的考虑,同时也能为学生搭建好文字内容的生成“支架”。
(二)学生写作,搭建技能支架
在搭建起认知支架后,就要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搭建技能支架。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传授写作知识和技能,包括审题立意、构思、表达、落笔等技能,让学生“放胆”去写,激发他们写作的信念。为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写作起点”,以便针对性地提供直接的写作路径。这主要通过日常中对学生的作文批阅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写作学情,从而提供有效的、针对性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难题,提高作文质量。如针对大部分学生可以提供整体构思作文思路、确定写作顺序、简要列出写作提纲的顺序进行学生的构思训练,让学生在落笔写作之前对作文的行文结构有个整体的把握,避免写作内容的杂乱无章。但对作文优秀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信手拈来的灵感和火花;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入门级别的技能训练。
(三)写作修改,搭建探索支架
虽然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文还需需要批改和修改,而且,作文批改任务极为繁难。在现代化的班级教学形式中,一个教师要面临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需要对他们的作文一一批改。为此,可以搭建“探索”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批改作文。在探索支架中,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着现场指导学生修改的指导者角色,同时学生还能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修改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支架的搭建,必须要考虑学情,因此在现代化的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也应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区别开来,担负不同层次的“探索”任务。如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承担更多的写作任务,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能写出来就不错了,不应硬性地对其施加“探索”任务。为了做好探索支架工作,可以根据元认知知识、监控和体验给学生设计和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检查、修改,如“写的事情有趣吗?”“能从中发现什么逻辑顺序?”“需要在哪一点上进行改进”等。
综上所述,“支架式”写作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良好作文写作方法,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所形成的科学教学模式。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于小学学生的特殊情况和所处的特殊阶段,运用“支架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构建支架,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环节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关键过渡时期,需要为更高层次的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作文教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现实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真实写作情况并不乐观,面对主题无从下手、不知所云、挤牙膏的现象非常普遍。“支架式”写作方法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它明确的写作步骤、环环相扣的写作环节,建构起了以学生已有水平为基础的有效学习支架,对挖掘写作潜力、提高写作能力、完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效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支架式”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认知水平,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根据这一写作方法,整个写作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搭建脚手架,是教师根据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概念框架。进入情境,是教师通过问题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概念。独立探索,即围绕着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不过在探究伊始,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引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随着过程的推移,教师逐渐撤出引导,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则是合作性学习,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就主题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实现互帮、共享的目的,建立起对主题的全面、系统认知。效果评价,是在写作过程结束后对学习效果展开总结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有自评、互评、他评等。在这整个过程中,“支架式”写作方法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二、“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
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根据“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环节,结合小学作文写作实践,我们提出了支架式写作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情境导入,搭建认知支架
李吉林老师曾提到,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学生在切实体会了相应的情境后,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要基于情境导入搭建认知支架。认知支架,是通过引入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深度和广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写作主题,这说明写作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搜集素材,将生活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纳入到写作实践中来。例如,在季节为题的写作中,教师可以提示四个季节的特点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场景?在不同的季节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在该季节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在这一系列的暗含情境的话语提问下,既能激发学生对写作兴趣的考虑,同时也能为学生搭建好文字内容的生成“支架”。
(二)学生写作,搭建技能支架
在搭建起认知支架后,就要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搭建技能支架。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传授写作知识和技能,包括审题立意、构思、表达、落笔等技能,让学生“放胆”去写,激发他们写作的信念。为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写作起点”,以便针对性地提供直接的写作路径。这主要通过日常中对学生的作文批阅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写作学情,从而提供有效的、针对性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难题,提高作文质量。如针对大部分学生可以提供整体构思作文思路、确定写作顺序、简要列出写作提纲的顺序进行学生的构思训练,让学生在落笔写作之前对作文的行文结构有个整体的把握,避免写作内容的杂乱无章。但对作文优秀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信手拈来的灵感和火花;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入门级别的技能训练。
(三)写作修改,搭建探索支架
虽然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文还需需要批改和修改,而且,作文批改任务极为繁难。在现代化的班级教学形式中,一个教师要面临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需要对他们的作文一一批改。为此,可以搭建“探索”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批改作文。在探索支架中,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着现场指导学生修改的指导者角色,同时学生还能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修改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支架的搭建,必须要考虑学情,因此在现代化的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也应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区别开来,担负不同层次的“探索”任务。如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承担更多的写作任务,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能写出来就不错了,不应硬性地对其施加“探索”任务。为了做好探索支架工作,可以根据元认知知识、监控和体验给学生设计和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检查、修改,如“写的事情有趣吗?”“能从中发现什么逻辑顺序?”“需要在哪一点上进行改进”等。
综上所述,“支架式”写作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良好作文写作方法,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所形成的科学教学模式。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于小学学生的特殊情况和所处的特殊阶段,运用“支架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构建支架,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