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作者】 罗健翔
【机构】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即让教师在重视学生层次化、多样性的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秉持可持续发展性、整体性、个别性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以此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的局限性,从而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在此,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进行浅谈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接受能力和爱好上存在诸多异同,另一方面学习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数学教学的节奏,力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这样教学背景的要求下,分层教学就凸显出了它的优势。本文就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来简述一下分层教学的方法要求。
一、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合理分层
“知其心,然后方能辅其失也。”分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按照成绩分开教学,更不能仅凭一次考试分数认定学生学习的潜力,也不是按照教师的主观判断,更应该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分层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只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学习态度、成绩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按2:4: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例如班级座位可以按照A2、B4、C2进行编排组建学习行政小组,A层学生在主动完成学习各项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B层疑惑点能够很快得到解答并能及时帮助C层,C层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优质资源,掌握部分简单的习题;这样的分层能够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更能督促学生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初始分层是相对于阶段整体而言,并非一直不变,经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上进,从而达到C层学生群体的逐步解体,不断长壮大A层、B层群体。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异步设计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分层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通过适当讲解、沟通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作用,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热情,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分层后的学生小组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及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三、学生辅导上的分层
采取分层教学的数学教学形式,不仅要将分层的理念贯穿进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更要穿插到课后的辅导教学过程中。习题练习时,一定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分析偏差或者是“想不明白”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突出他的辅导作用,在辅导上进行分层。数学教师可以让一部分资优生在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之后,对中等生进行细致的辅导;而涉及后进生,则可以引导由中等生进行帮助或者资优生进行点拨。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四、高中数学课下的分层教育
虽然高三数学课堂分层教育是关键,但对于课堂的练习及数学作业的分层教育也不容忽视,首先是高三数学练习的分层,高中教师依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水平来进行练习设置,可以将数学练习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及强化练习,高三学生虽然马上要高考,但教师在设置数学练习时要注意题量,不要过多也不要内容超纲,以合理为标准来使班级各层次的学生能够利用练习环节巩固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数学错题,教师要给以及时、正确的指导,让学生真正达到课后数学练习的效果,练习过后教师要及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数学章节总结和反思,使练习与课堂教学形成闭环,充分发挥高中数学分层教育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课时时,教师可以根据解三角形的题型归纳布置数学课后作业,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些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数学题目,比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三角形题型中常用的一些定理,这些基础题目能够帮助学生更牢固的复习解三角形章节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基础数学题型,还可以额外布置一些三角形与其他章节知识结合的中等难度题型,数学优等生则要在中等题目的基础上增添难度更高的题目练习作业,数学教师可以多扩展一些历届高考数学难题来锻炼优等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总之,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进步”的机会,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喜悦。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教学过程中操作难度更大,这也促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形式,以达到有效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接受能力和爱好上存在诸多异同,另一方面学习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数学教学的节奏,力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这样教学背景的要求下,分层教学就凸显出了它的优势。本文就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来简述一下分层教学的方法要求。
一、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合理分层
“知其心,然后方能辅其失也。”分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按照成绩分开教学,更不能仅凭一次考试分数认定学生学习的潜力,也不是按照教师的主观判断,更应该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分层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只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学习态度、成绩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按2:4: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例如班级座位可以按照A2、B4、C2进行编排组建学习行政小组,A层学生在主动完成学习各项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B层疑惑点能够很快得到解答并能及时帮助C层,C层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优质资源,掌握部分简单的习题;这样的分层能够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更能督促学生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初始分层是相对于阶段整体而言,并非一直不变,经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上进,从而达到C层学生群体的逐步解体,不断长壮大A层、B层群体。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异步设计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分层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通过适当讲解、沟通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作用,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热情,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分层后的学生小组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及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三、学生辅导上的分层
采取分层教学的数学教学形式,不仅要将分层的理念贯穿进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更要穿插到课后的辅导教学过程中。习题练习时,一定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分析偏差或者是“想不明白”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突出他的辅导作用,在辅导上进行分层。数学教师可以让一部分资优生在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之后,对中等生进行细致的辅导;而涉及后进生,则可以引导由中等生进行帮助或者资优生进行点拨。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四、高中数学课下的分层教育
虽然高三数学课堂分层教育是关键,但对于课堂的练习及数学作业的分层教育也不容忽视,首先是高三数学练习的分层,高中教师依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水平来进行练习设置,可以将数学练习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及强化练习,高三学生虽然马上要高考,但教师在设置数学练习时要注意题量,不要过多也不要内容超纲,以合理为标准来使班级各层次的学生能够利用练习环节巩固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数学错题,教师要给以及时、正确的指导,让学生真正达到课后数学练习的效果,练习过后教师要及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数学章节总结和反思,使练习与课堂教学形成闭环,充分发挥高中数学分层教育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课时时,教师可以根据解三角形的题型归纳布置数学课后作业,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些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数学题目,比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三角形题型中常用的一些定理,这些基础题目能够帮助学生更牢固的复习解三角形章节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基础数学题型,还可以额外布置一些三角形与其他章节知识结合的中等难度题型,数学优等生则要在中等题目的基础上增添难度更高的题目练习作业,数学教师可以多扩展一些历届高考数学难题来锻炼优等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总之,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进步”的机会,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喜悦。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教学过程中操作难度更大,这也促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形式,以达到有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