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要素”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作者】 包 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吉庆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文本语用的审美、意义、情感、思维等“要素”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发展对语言的“感觉印象”,从而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一、在审美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母语是唯美的。从逐渐演变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形态之美和表达之美。带着学生去感知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美的享受中,悦纳母语,灵动地运用母语进行表达与交流。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觉印象”,发展语感,提升表达能力。如在阅读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读一读,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为什么这些文字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学生在对自己所选择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后发现:有些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连用“四个照亮了”,有些是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抱着月亮的小水塘”“稻穗低着头”“稻田像镀亮了的银毯”等等,让画面更加具体、形象、可感。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判断,而后针对他们在习作中不善于加修饰词的短板,联系文中相关句子进行比较阅读。如先出示“我们走着,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眼前还有刚才的那份宁静和美好吗?为什么?”学生在反复对比阅读中惊喜地发现,笔者给他们出示的这句话,较课文里的句子少了很多修饰的成分,如“走着”与“静静地走着”,“溪岸”与“月光闪闪的溪岸”,“果园”与“月影团团的果园”,读起来的感受就有很大的差别。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运用了能体现事物特点的词语,我们所描写的内容才会美。”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原本简单枯燥的扩句练习变得充满情趣,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书面表达时,积极、灵活、准确地使用一些有修饰作用的词句,可以让所写的句子变得美丽动人。
二、在情感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语言是有温度的。带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感温度,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更鲜活、更灵动的表达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作者渴望上台表演的心情,通过“我真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等语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看似普通的文字里饱含着的感情呢?笔者通过重音和停顿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将作者的渴望之情表现出来。如对“我真羡慕得要死”一句,笔者先在“羡慕”一词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而后,将着重号分别移到“要死”“真”的下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三次对照中,学生认为该句重读“真”字,最能表达出作者的心情。而对长句“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笔者则让学生自己试着加重音、画停顿,找出自己认为最佳的读法。指向情感要素的语言实践,学生练得认真,思得用心,悟得深刻,且颇具个性,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力以及对文字的表现力的体验,都趋向深刻和多元。如有学生通过重读“多想”“露露脸”“看看我”“给我”,“尝尝”“味道”,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而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将刚才的词采用轻读的方式来朗读呈现,对比之下,作者的情感体现居然比重读的效果好很多。在对句子的停顿处理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比选择,发现“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这样的短句式阅读更加能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笔者顺势将这句话改成诗行,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朗读中,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渐趋多角度、深刻化。在语文阅读探究活动中,注重指向情感要素的语言文字实践,可以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丰富情感,从而为他们语言表现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思维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语用因思维而存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与表达实践,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学中,笔者努力带领学生从文本表达的感性认知走向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和探究,以期他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如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中有:“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在阅读中,笔者让学生尝试将之改成用“因为……所以……”来表达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对比,以发现“因—果”顺应表述与“果—因”倒序表述在表达侧重点上的不同。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将原因置后的句子,即先交代结果,后补充说明原因,其“因”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突出,如课文中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放在前面,将“它是母亲”放在后面,就更好地强调、突出了母鸡伟大的母爱。为了强化这一表达特点,笔者让他们再试着说几个“因果”关系的句子,然后改成“果—因”顺序进行对照,从而让他们在理性的思考中反复感受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表达的严谨性,也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这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的表达用词上。
综上所述,围绕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情感、思维等要素,陪伴学生展开实实在在、可观可感的语文阅读与表达实践活动,这对他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实现语用品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在审美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母语是唯美的。从逐渐演变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形态之美和表达之美。带着学生去感知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美的享受中,悦纳母语,灵动地运用母语进行表达与交流。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觉印象”,发展语感,提升表达能力。如在阅读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读一读,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为什么这些文字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学生在对自己所选择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后发现:有些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连用“四个照亮了”,有些是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抱着月亮的小水塘”“稻穗低着头”“稻田像镀亮了的银毯”等等,让画面更加具体、形象、可感。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判断,而后针对他们在习作中不善于加修饰词的短板,联系文中相关句子进行比较阅读。如先出示“我们走着,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眼前还有刚才的那份宁静和美好吗?为什么?”学生在反复对比阅读中惊喜地发现,笔者给他们出示的这句话,较课文里的句子少了很多修饰的成分,如“走着”与“静静地走着”,“溪岸”与“月光闪闪的溪岸”,“果园”与“月影团团的果园”,读起来的感受就有很大的差别。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运用了能体现事物特点的词语,我们所描写的内容才会美。”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原本简单枯燥的扩句练习变得充满情趣,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书面表达时,积极、灵活、准确地使用一些有修饰作用的词句,可以让所写的句子变得美丽动人。
二、在情感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语言是有温度的。带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感温度,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更鲜活、更灵动的表达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作者渴望上台表演的心情,通过“我真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等语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看似普通的文字里饱含着的感情呢?笔者通过重音和停顿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将作者的渴望之情表现出来。如对“我真羡慕得要死”一句,笔者先在“羡慕”一词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而后,将着重号分别移到“要死”“真”的下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三次对照中,学生认为该句重读“真”字,最能表达出作者的心情。而对长句“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笔者则让学生自己试着加重音、画停顿,找出自己认为最佳的读法。指向情感要素的语言实践,学生练得认真,思得用心,悟得深刻,且颇具个性,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力以及对文字的表现力的体验,都趋向深刻和多元。如有学生通过重读“多想”“露露脸”“看看我”“给我”,“尝尝”“味道”,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而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将刚才的词采用轻读的方式来朗读呈现,对比之下,作者的情感体现居然比重读的效果好很多。在对句子的停顿处理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比选择,发现“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这样的短句式阅读更加能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笔者顺势将这句话改成诗行,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朗读中,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渐趋多角度、深刻化。在语文阅读探究活动中,注重指向情感要素的语言文字实践,可以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丰富情感,从而为他们语言表现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思维要素的感知中提升语用品质
语用因思维而存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与表达实践,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学中,笔者努力带领学生从文本表达的感性认知走向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和探究,以期他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如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中有:“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在阅读中,笔者让学生尝试将之改成用“因为……所以……”来表达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对比,以发现“因—果”顺应表述与“果—因”倒序表述在表达侧重点上的不同。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将原因置后的句子,即先交代结果,后补充说明原因,其“因”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突出,如课文中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放在前面,将“它是母亲”放在后面,就更好地强调、突出了母鸡伟大的母爱。为了强化这一表达特点,笔者让他们再试着说几个“因果”关系的句子,然后改成“果—因”顺序进行对照,从而让他们在理性的思考中反复感受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表达的严谨性,也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这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的表达用词上。
综上所述,围绕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情感、思维等要素,陪伴学生展开实实在在、可观可感的语文阅读与表达实践活动,这对他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实现语用品质的提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