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春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排楼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为教育教学教研提效增质的科技手段辅助于数学教学,不仅利于最大限度地优化板书呈现,增大容量,创设情境,实施因材施教,还能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教研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和“班班通”工程地有效落实,使学校课堂教学的助力手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为教育教学教研提效增质的科技工具,在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师信得过的提效手段,并得到了广泛认同。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和教师自身在国培中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越来越有深度和有效果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提效实践也得到了拓展空间,不仅效果更为明显,而且过程还以优化的方式得到学生主体的赞同,氛围更和谐。由此我们可看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实施让师生都受益非浅。
  一、节省板书时间,扩大信息容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无论是教的实施还是学的展开,都需要一定时间。而课堂板书经统计通常会占课堂三分之一的时间,特别是例题的抄写和线段图的绘图以及练习题的步骤板演,都是极为费时的。而且这些费时往往在教学意义上是不能换来效果的。而如今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辅助,就可以将新知和其背景在很短的时间里引进课堂,而且呈现方式多样,应用动漫、声响、绘画等智能化呈现方式替代板书,将栩栩如生、图文并茂画面转化成要向学生接收的知识要点,这不但能拓展眼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认知更加清晰,提高了感知效率,缩小了课堂授知的时间,能使学生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有更多的时间。如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教学时,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先进工具来实施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很快我们就一个完整的圆柱肢解成一个个的面---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长方形的面,而且在慢慢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还看到了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伟大发现致使课堂新知教学减少了大量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未有这一发现的,我们还可将重播一遍让学生看个清晰。这样的实施不待多讲,而且形象直观,给学生的新知信息更清晰、更全面、更有印象牢记于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获得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因材施教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自然也就是多媒体情境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已成为趋势,原因就在于其应用没有让教师失望过,成为信得过的手段或方式常落户于课堂之中。而且这样的策略实施,其能激趣外还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方面对教的展开进行优化,甚至连课堂练习的题目呈现和学生实践效果反馈都可预先安排和最大限度优化。如果能科学设计,合理运用,还会让一些乐于教学设计和创新探索实施的教师得到一个完美预期实现的结果。只要在课件中精心预设,把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认知过程精心结合,以课前预习载入为首,重点加助例题讲解,多样巩固练习方式、智能评价实践结果,那教的实施就可得到有效优化,学生也可基于现实而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很多学生对这新概念难以建立形成,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生活情境,将现实内容呈现在学生视野中,他们很快就会将“单位1”与一个整体的概念建立起联系。这样的教不仅有效还有速,能助学生获得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培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方式单一,接受式多,对于正处于好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让他们采取最不乐意的方式来接受学习,这样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效果差,还容易打消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抵触情绪。因此,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主体性,让他们与教师一道达成有效双边活动,共筑高效课堂。落实到实践中,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形式,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对话的实效性。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索认知,少一些教师的讲解,我在教学时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台让学生以小组的结合去进行阅读式探索,多媒体大屏上呈现阅读要求,完成填表作业,并在得出结论时小组互相讨论各图形的特点。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主体性还安排了一个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这样的过程既有趣味性和直观性、方法性,还可让学生学有导航而更高效,在填表得到特征时就很快认识了教学目标的三个图形。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目标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三个图形的特点,还使学生学到了一些计算机的应用知识,更锻炼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高效率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巨大就成为我们应用者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应用和舍得设计的时间付出。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任何效果的获取都需要精心设计作为前提的实施,特别是加强课件和教学法的有效整合,以及新理念、新技术的共同融合才能让学生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有更多的学习方式选择,能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崇艳,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年。
  [2]覃晓月,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