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学校阵地,培养劳动良习

【作者】 徐 力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长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我不知道马克思先生说的这个小孩子,是普遍意义上的小孩子,还是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小孩子,或者是每一个群体的小孩子。
  我从教已24个年头,班主任工作也做了19年。我教过的学生,从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子,现在已经发展到出生于21世纪的世纪新人。在这一批一批的孩子身上,普遍的缺乏热爱劳动的意识。
  社会和高科技的发展,总是以解放人类自身为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需要付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这样的社会现实,无疑也影响到了成长中的孩子。比如,在家里,扫地有了吸尘器,刷碗有了洗碗机,洗衣服有了洗衣机——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减少了孩子们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在学校,卫生区,楼道卫生,宿舍卫生,都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承包给了社会服务机构,孩子们不用很早就来到学校打扫校园和教室;住校的孩子们,穿脏的衣服鞋袜,只要花几个钱,就可以交给学校的专门提供洗衣服务的部门处理;教室里喝水有饮水机,桶装水直接送到教室;去餐厅吃饭,只要拿着卡一刷,端起托盘就吃饭,吃完了,拍拍屁股就走人,托盘呢,有专人负责收集和洗刷;餐厅的卫生,更不用孩子们操心——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一片狼藉,再来吃饭的时候,又是干净如洗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抱怨家庭教育的缺失。说什么这些独生子女啊,在家里六七个人围着一个孩子服务,孩子们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纨绔生活。
  其实,我们的这个社会都在改变。社会服务越来越完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而言,这些优质的社会服务,无形之中就“抢夺”了孩子们太多的参加劳动的机会,这让学校的劳动教育成为了一大短板。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李绅在其《悯农》一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不知道我们的这些孩子,能否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他们是否明白,倘若不热爱劳动,我们的衣食住行就没有了根源;倘若没有了劳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崇尚劳动,更要尊重劳动。再看看我们的有些孩子,在家里,认为父母为自己洗衣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面对家人的劳动不以为然;走在大街上,看到清洁工人打扫马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面对清洁工人的劳动不为所动;来到学校,认为老师讲课改作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对老师的辛苦,毫无感恩之心——
  倘若我们的孩子怀着这样的心情成长,不论走到何时何处,这样的成长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
  毋庸置疑,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的此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上大学了,衣服不会洗不愿洗;厨房不愿进,饭菜也不会做;不愿扫地拖地,更不愿洗碗刷筷——到头来生活不愿自理,这样的孩子怎能承担社会的重任?
  现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呼唤,大家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怎样落实劳动教育,如何让习总书记的要求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开花结果,这成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时代课题。我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和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要“巧用学校阵地,培养劳动良习”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需要成为大家的共识。
  孩子们自己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干,不论家长还是学校,都不能再采取包办的方法。孩子自己的衣服鞋袜得自己洗刷,床铺得自己整理。特别是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把“包办”盲目当做一种爱,到头来自己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岂不成了社会的祸害。针对这些情况,我多次召开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并利用作文课,写关于认识和学习劳动模范话题的文章。我邀请学校和社会上被评为劳动模范的教师和各界人士(特别是环卫工人)到班里作报告。还利用语文课开展“劳动的利与弊”的辩论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从思想和感情上认可劳动,尊崇劳动,热爱劳动。
  第二,要为孩子创设劳动的平台。
  我们的教育,迫使孩子们整天钻在书山,游在书海,从早到晚忙不完的作业,孩子有时间去劳动吗?在家里,父母包办,在学校,老师不敢“逾规”,就连食堂也已经社会化管理——端起盘子吃饭,放下盘子走人——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性”动作,学校有洗衣房,学校的卫生承包给了保洁公司,孩子们有空间去劳动吗?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很多孩子找到我,想在班里开展足球比赛。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爱踢足球的特点,在课外活动时间,把孩子们分组,开展小规模的足球比赛。为了把比赛搞好,我告诉孩子们,倘若想玩足球,前提是把操场上的卫生主动地打理一遍,这样我就会痛快答应他们的要求,并且比赛可以在一个更加清洁卫生的环境下心情舒畅地进行。话音未落,孩子们就自己忙活起来了,班长筹划,卫生委员分工,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忙碌了仅仅半个小时,就把周长四百米的风雨塑胶操场打扫得和孩子们的笑脸一样阳光,虽然个个满头大汗,但是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幸福与快乐。看来,劳动教育也需要从孩子们的兴趣抓起。
  第三,要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长期的智育评价与选拔体制,自然而然地促生了全社会对智育的重视,也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劳动教育。智育为实,其他四育变虚。倘若把劳动教育也纳入评价和选拔体制,那么,大家必然重视劳动教育。在班里,我运用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办法,把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经过班级管理委员会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并对工作情况,由班级监督检查委员会进行跟踪评价,把评价结果纳入个人成长记录和学期末综合评价。比如,饮水机由张娜同学负责,每天擦拭清洗饮水机一遍,每天给张娜同学加成长积分1分;多媒体由王玉松同学负责,每天开机关机以及卫生清理,都要由王玉松完成,每天加成长积分1.5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不同,加入的成长积分也不同——每一项工作都是由同学们主动申请,并经过竞争得来的。并且最后劳动总积分乘以百分之二十,纳入学期末综合评价。班里还设置了“劳动模范奖”,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班就会和世界人民同步,表彰在劳动中贡献突出的同学,并给予名字上光荣榜和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一来,我们班里,天天有条不紊,处处干净整洁,人人争当模范,个个喜欢劳动。
  第四,要读好书,向优秀人物学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认真而又反复地拜读了几次。每读一次,都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段岁月而动容——那是一段艰辛的岁月,那是一段饥饿的岁月,那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又为总书记的那一段岁月而庆幸——那是一段艰苦磨砺的岁月,那是一段真正成长的岁月,那是一段不断变得坚强的岁月。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全班同学,并在语文阅读课上让同学们读,有的章节我就拿来当做讲读课文,给同学当教材教。
  比如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276页,习总书记当年的房东,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说:“夏天,我们这边太阳毒得很,天气干热。近平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那个苦,可不是一般大城市的娃娃能吃下的。有时候,我老伴看他太辛苦,就说:‘近平,你坐那儿歇歇。’近平不歇,他说:‘没有事,干完这一气儿再说。’结果,他又干了很长时间活,还不歇着。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有什么活儿都要干完了再歇着,干不完就不休息。”
  “不到两年头上,北京知青差不多都返城回去了。但是,近平因为家庭政治方面的原因,走不了,他就这样一点一点吃苦,锻炼成了每天能挣10个工分的壮劳力。”
  当我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潸然泪下。
  也许,是那一段岁月,让总书记由衷地号召我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巧用学校阵地,培养劳动良习,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劳动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