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赵飞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推进,中学生语文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于整本书的结构化思维建构,应以经典名著为课程设计的蓝本,通过“结构顶端”的“母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肤浅的阅读进入到深度的作品学习,启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同时,达到浸润思想、涵养性情的作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结构化思维
“阅读策略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推进,中学生语文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甚至什么是“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毫无定论。因此,对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有了深刻的意义。
一、什么是“整本书阅读”
1940年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提出了“整部的书”的概念。1942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提出“整本书为主,单篇文章为辅”的国文教材编写思路。叶老的教育思想涵盖了何为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为现代中国教育理论作出了系统性的贡献。当下的许多整本书阅读理论、实践都是以叶老的“整本书阅读”为依据展开的。
从百度搜索词义来看,“整本书阅读”是指对一本完整的书的阅读(含电子书)。但我更认可徐鹏的定义。他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关于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母语的主要学习科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仅依靠于无止境的刷题,显然具有功利性,无法达到。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而整本书阅读恰恰实现了文字与心灵的碰撞,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书中找寻真正的自己。
可就目前中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还是面临许多问题的。如教师方面:教师对整本书阅读重视不够、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缺乏深度理解、对学生缺乏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引导、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缺乏激发技巧、对整本书阅读缺乏丰富的拓展活动和多样的评价手段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又如学生方面: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碎片化阅读占主导地位、不能借助多种阅读方法进行结构化阅读、缺乏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思考,都是棘手的问题。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处理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反复强调其核心问题是读名著,读原著,“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并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那我们就应该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不断训练学生把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让学生获取阅读整本书的策略,读多了,用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习惯,养成兴趣,增加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素养。
(一)唤醒学生思维,阅读成果具象化,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余党绪老师说:“在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中,可以尝试以文学‘母题’来聚焦文本的核心与个性——在细读与思辨的基础上,演绎出作品的‘母题’,以‘母题’切入文本,以‘母题’的研讨为阅读与探究的核心,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点。”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寻找“母题”?如何通过“母题”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的深度学习?可以利用好结构化思维来达成目标。结构化思维常用的便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梳理法能让事物、内容或思想等从无序到有序,由零散变整饬;也可以让我们看见作者“在写作开始前”思想和思维的结构组织。“母题”好比是“金字塔”的顶端。以“母题”的研讨为阅读与探究的核心,则是以“母题”为结论,以上统下,将阅读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归类与整理。这对整本书阅读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以主题、人物、背景、情节等为议题,搭建思维导图,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深挖“整本书阅读”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价值。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课程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书目的选择上,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长期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充满人类永恒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有30种文学名著。
初中部分(10种)
《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高中部分(20种)
《论语通义》《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教师应以这些经典名著为课程设计的蓝本,通过“结构顶端”的“母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肤浅的阅读进入到深度的作品学习,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逻辑,让思考的结果更有价值,在丰富学生人生感受和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更多的人生问题,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达到浸润思想、涵养性情,打好“精神的底子”的作用。
(三)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织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网。
学习一篇文章时应从整体性出发,避免过度肢解,以免因过度细致的解剖而影响整体的美感。同样,从一篇选文的学习,上升到整本书阅读,把选文放回整本书中,以整本书阅读的视角去看选文阅读,对于文章中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会儿理解得更加深入,尤其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会更准确、更透彻。不管是整本书还是单篇选文,具体到选文教学,一篇选文也是一个相对整体,以问题拼凑、分段肢解等方式进行的阅读教学,无疑会影响到这一选文的相对完整性,从而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因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或者是设计者——教师,更要注意段落与文章、文章与整本书之间都有整体与部分的牵连。整体由部分组成,却又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本书阅读教学”并不是对单篇选文教学的否定,而是希望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整体性意识的养成,能够主动地由教材选文走入整本书阅读,再由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整体品性的发展,发挥语文对生命的最大魅力。
整本书内容复杂,主题多元,结构多维,人物众多,阅读初感往往混沌而芜杂,在原生态阅读基础上,根据理解的需要,按照认知的逻辑,对文本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比如人物梳理、情节梳理,环境梳理,结构监理,语言梳理等。这些梳理均离不开结构化思维。又比如设置结构性议题,以核心价值引领专题学习,避免专题研究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这也需要结构化的思维。而且结构性的内容才能让人愉快、高效地理解与吸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结构思考力,提高学生清晰、全面审视阅读与生活,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的能力,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即通过整本书阅读的结构化设计,对文本特定结构进行文章的重新编排组合,进而将学生在阅读中零散的、无序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整理,建构出这一本乃至这一类书籍的有效方法,以至深度阅读、纲举目张,提升阅读品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尚在研究之中,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于整本书的结构化思维建构。倘若师生能以思想内容具有完整性、连续性、连贯性、生命性、灵魂性,且能以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为阅读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结构化思维与教师、同伴、文本、作者、作品进行深度对话,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精读、跳读、圈点、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对整本书进行结构化阅读,那么,这种以建构式主义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必然能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知识探究以及获得意义。
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使学生由此及彼,明确文本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白文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与交流完成对文本、文体的主动建构。至此,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才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对小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地探索》,《湖北教育》2005年第三期。
[2]徐鹏,《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学习》2019(06)。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结构化思维
“阅读策略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推进,中学生语文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甚至什么是“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毫无定论。因此,对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有了深刻的意义。
一、什么是“整本书阅读”
1940年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提出了“整部的书”的概念。1942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提出“整本书为主,单篇文章为辅”的国文教材编写思路。叶老的教育思想涵盖了何为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为现代中国教育理论作出了系统性的贡献。当下的许多整本书阅读理论、实践都是以叶老的“整本书阅读”为依据展开的。
从百度搜索词义来看,“整本书阅读”是指对一本完整的书的阅读(含电子书)。但我更认可徐鹏的定义。他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关于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母语的主要学习科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仅依靠于无止境的刷题,显然具有功利性,无法达到。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而整本书阅读恰恰实现了文字与心灵的碰撞,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书中找寻真正的自己。
可就目前中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还是面临许多问题的。如教师方面:教师对整本书阅读重视不够、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缺乏深度理解、对学生缺乏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引导、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缺乏激发技巧、对整本书阅读缺乏丰富的拓展活动和多样的评价手段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又如学生方面: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碎片化阅读占主导地位、不能借助多种阅读方法进行结构化阅读、缺乏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思考,都是棘手的问题。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处理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反复强调其核心问题是读名著,读原著,“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并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那我们就应该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不断训练学生把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让学生获取阅读整本书的策略,读多了,用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习惯,养成兴趣,增加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素养。
(一)唤醒学生思维,阅读成果具象化,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余党绪老师说:“在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中,可以尝试以文学‘母题’来聚焦文本的核心与个性——在细读与思辨的基础上,演绎出作品的‘母题’,以‘母题’切入文本,以‘母题’的研讨为阅读与探究的核心,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点。”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寻找“母题”?如何通过“母题”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的深度学习?可以利用好结构化思维来达成目标。结构化思维常用的便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梳理法能让事物、内容或思想等从无序到有序,由零散变整饬;也可以让我们看见作者“在写作开始前”思想和思维的结构组织。“母题”好比是“金字塔”的顶端。以“母题”的研讨为阅读与探究的核心,则是以“母题”为结论,以上统下,将阅读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归类与整理。这对整本书阅读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以主题、人物、背景、情节等为议题,搭建思维导图,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深挖“整本书阅读”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价值。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课程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书目的选择上,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长期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充满人类永恒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有30种文学名著。
初中部分(10种)
《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高中部分(20种)
《论语通义》《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教师应以这些经典名著为课程设计的蓝本,通过“结构顶端”的“母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肤浅的阅读进入到深度的作品学习,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逻辑,让思考的结果更有价值,在丰富学生人生感受和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更多的人生问题,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达到浸润思想、涵养性情,打好“精神的底子”的作用。
(三)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织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网。
学习一篇文章时应从整体性出发,避免过度肢解,以免因过度细致的解剖而影响整体的美感。同样,从一篇选文的学习,上升到整本书阅读,把选文放回整本书中,以整本书阅读的视角去看选文阅读,对于文章中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会儿理解得更加深入,尤其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会更准确、更透彻。不管是整本书还是单篇选文,具体到选文教学,一篇选文也是一个相对整体,以问题拼凑、分段肢解等方式进行的阅读教学,无疑会影响到这一选文的相对完整性,从而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因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或者是设计者——教师,更要注意段落与文章、文章与整本书之间都有整体与部分的牵连。整体由部分组成,却又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本书阅读教学”并不是对单篇选文教学的否定,而是希望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整体性意识的养成,能够主动地由教材选文走入整本书阅读,再由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整体品性的发展,发挥语文对生命的最大魅力。
整本书内容复杂,主题多元,结构多维,人物众多,阅读初感往往混沌而芜杂,在原生态阅读基础上,根据理解的需要,按照认知的逻辑,对文本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比如人物梳理、情节梳理,环境梳理,结构监理,语言梳理等。这些梳理均离不开结构化思维。又比如设置结构性议题,以核心价值引领专题学习,避免专题研究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这也需要结构化的思维。而且结构性的内容才能让人愉快、高效地理解与吸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结构思考力,提高学生清晰、全面审视阅读与生活,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的能力,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即通过整本书阅读的结构化设计,对文本特定结构进行文章的重新编排组合,进而将学生在阅读中零散的、无序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整理,建构出这一本乃至这一类书籍的有效方法,以至深度阅读、纲举目张,提升阅读品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尚在研究之中,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于整本书的结构化思维建构。倘若师生能以思想内容具有完整性、连续性、连贯性、生命性、灵魂性,且能以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为阅读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结构化思维与教师、同伴、文本、作者、作品进行深度对话,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精读、跳读、圈点、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对整本书进行结构化阅读,那么,这种以建构式主义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必然能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知识探究以及获得意义。
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使学生由此及彼,明确文本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白文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与交流完成对文本、文体的主动建构。至此,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才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对小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地探索》,《湖北教育》2005年第三期。
[2]徐鹏,《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学习》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