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何从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城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关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调节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级语文基本功的要求,这样就能使基本功的训练把握好尺度,增强实效。教学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教材的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兼顾一般训练项目,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阅读教学重点应突出一个“读”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这个“读”字,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质”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量”或“质”的要求。或一味地指名读、齐读、自由读、轮读、默读,但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评价。这样读,学生读过之后,除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之外,学生别无收获。这种读,虽然重视读的“量”,但却使学生的读成为无效的劳动;或者是教师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听,很少有机会读或没机会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坚决屏弃这两种错误的做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
再次,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避免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避免整堂课都是“问答式”教学。从表面上看“问答式”好象是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但是,若是“问答式”提的问题过多,学生忙于回答问题,难于进行思维;若是提的问题过滥,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对,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无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课文实际,精心设计提问,数量、难易均应适应本班学生的实际。让课上既有疑难时的困惑,又要有质疑时的勇气,争辩时的激动,顿悟时的笑颜,课堂气氛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影响之下张弛有致。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应克服形式主义,不应照抄照搬,生拼硬凑。例如,电化教学,课堂表演等确实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如不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拼硬凑,死认教条,那只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对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字可以是看作是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等,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发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更需要思考,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不是外貌衣着而是思考着的头脑,把这个人从众多的人中区别开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将读、写割裂开来,花很大功夫在习作教学和指导上,却事倍功半,教师们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一辈子的书,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样才不会淘汰和落伍。我听过一些公开课,教师都只重视读的训练,而忽视写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为有赶进度,每篇课文只教生字、词,把阅读教学砍了。曾经有一位教师说过:阅读教学必须读写结合。让习作渗透在每一节阅读教学中,让每一课的学习有所获,尤其是每一课的习作指导更不能少。我想:只要我们把习作当作识字、写字那样来教,把习作渗透到每一节阅读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提高的。
三、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总之,阅读教学也和其他教学一样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也应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阅读既要注意“量”,也要注重“质”。精心设计提问,圆满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关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调节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级语文基本功的要求,这样就能使基本功的训练把握好尺度,增强实效。教学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教材的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兼顾一般训练项目,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阅读教学重点应突出一个“读”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这个“读”字,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质”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量”或“质”的要求。或一味地指名读、齐读、自由读、轮读、默读,但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评价。这样读,学生读过之后,除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之外,学生别无收获。这种读,虽然重视读的“量”,但却使学生的读成为无效的劳动;或者是教师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听,很少有机会读或没机会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坚决屏弃这两种错误的做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
再次,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避免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避免整堂课都是“问答式”教学。从表面上看“问答式”好象是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但是,若是“问答式”提的问题过多,学生忙于回答问题,难于进行思维;若是提的问题过滥,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对,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无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课文实际,精心设计提问,数量、难易均应适应本班学生的实际。让课上既有疑难时的困惑,又要有质疑时的勇气,争辩时的激动,顿悟时的笑颜,课堂气氛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影响之下张弛有致。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应克服形式主义,不应照抄照搬,生拼硬凑。例如,电化教学,课堂表演等确实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如不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拼硬凑,死认教条,那只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对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字可以是看作是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等,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发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更需要思考,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不是外貌衣着而是思考着的头脑,把这个人从众多的人中区别开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将读、写割裂开来,花很大功夫在习作教学和指导上,却事倍功半,教师们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一辈子的书,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样才不会淘汰和落伍。我听过一些公开课,教师都只重视读的训练,而忽视写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为有赶进度,每篇课文只教生字、词,把阅读教学砍了。曾经有一位教师说过:阅读教学必须读写结合。让习作渗透在每一节阅读教学中,让每一课的学习有所获,尤其是每一课的习作指导更不能少。我想:只要我们把习作当作识字、写字那样来教,把习作渗透到每一节阅读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提高的。
三、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总之,阅读教学也和其他教学一样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也应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阅读既要注意“量”,也要注重“质”。精心设计提问,圆满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