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作者】 刘 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红星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路径绝不是传统所说的“满堂讲”,而是多样化的有效策略的综合结果。本文探讨了激趣、直观教学、引导合作学习等有效策略在提效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有效策略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以让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理想成为现实而真正惠及到学生发展,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全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追求。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仍沿传统老路“满堂讲”,教学方法单一而不注重创新,导致课堂枯燥没有活力,学生学无兴趣而不能主动。在全面践行“优教优学”的新课改的当下,我们已意识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路径绝非传统的“满堂讲”,即使教师再用力,也是高耗而低效。因此,我们应探寻有效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使课堂新颖有变化,学生受趣而努力。下面,我谈谈心得。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践行新课改,要实现“优教优学”效果,就绝不要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停留在新课标上,要付诸行动使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他们才能成为主人而努力践行于学习。而激发兴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人众多路径中的一种,它能使学生产生内驱力,增强“我要学”情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要像传统课堂开课就直奔新知教学,过多担心教学任务未完成,而要把激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内驱下主动与教师构成互动双边,实现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就在于数学学科抽象性过强,他们感到乏味枯燥所致分心走神。因此,在开课教学中,放慢新知教学步子,在新知的导入加强兴趣激发,让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中来,才是我们提高效果的重要做法。例如,在教学“相向而行的问题”中,有效的教学不是直接就采取画图法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中的几个概念难点,而是采取动作模拟,让两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动作,而其他同学则通过他们动作观察,理解到什么是“相向”“同时”“速度和”等几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动作示范再变成画图法,这样就从直观的动作变成稍微抽象一点的画图,进而理解到相向而行问题的核心知识点。这样教学,虽然费了时,但效果好,学生能真正理解到其中难点,而且不易忘记。在此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学生脸上的茫然,而是很兴奋,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的趣味性,这无疑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
概括生活而形成的数学是抽象的,而我们课堂上的小学生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之间自然就有一种矛盾,造成了学生思维理解上的困难。而我们课堂上必要做的就是化解这种矛盾,即就是化解教学难点。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法,有针对性落实因材施教,具体采用直观化手段,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满足学生形象化思维学习需要。落实到课堂,我们可采取两种路径,一是利用好传统直观。实物教具、简笔画图、挂图示范等这些操作简单而且直观形象等直观化方法,而且,从实践来看,这些方法经济实惠,不费时、不待多讲,还能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数认识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概念就可有效利用传统直观方法来进行。二是善于利用现代直观。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得到科技助力,出现了很多科技含量高的多媒体、智能投影仪、平板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这些为教育量身定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直观功能,能充分刺激感官,给学生带来视听盛宴,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是传统直观无法比及的,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将抽象的概念模型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化、静态的文本动态化,可以清晰地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跃然于学生视野中,从而在助力理解,获得表象、深化认知上取得良好效果。有了这样的工具为我们数学教学保驾护航,自然就可将良好效果收获于囊中。例如,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培养,如果不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就很难让学生弄清道明,如果利用渐变功能,则可以让学生在亲历形变的观察中看到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已有认知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写在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能只在纸上倡导,要在课堂上真正践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并充分发挥作用。在全面以新课标为教学指南的今天,这几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展开是常态化的,其实施减少了教师的独揽时间。采取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相反更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因为小学生的学习不论是自主还是合作、探究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导而开展得有效。因此,课堂上教师的巡视多了,指导性帮助多了,提供方法支持的时间多了,及时引导的次数多了。所以,在探寻有效教学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拥有多样化学习策略中并没有让教师轻松,反而更多了操作,打破了传统那样纯讲解式做法。而且,在引导学生开展这几种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还要让学生有完成这种任务的强烈需求,产生认知需要。并且,还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共识意识等。这些都是传统“一人堂”所不需要的思考,甚至不会认为这是数学课堂的任务。而今,我们采取这样的策略来提效,不仅效果提高了,而且在育人内容上更有了宽度甚至温度。这样的教学,无疑对学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要提高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更好地育人,就必须做到策略多样化,而趣味化是基础,直观化是手段,教要分层学要探究,才能使课堂收获高效。特别是在今天,要把“优教优学”变成现实,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有效策略来践行,才能满足不同需求,让不同学生受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变成真正惠及学生发展的良好路径。
参考文献:
[1]夏一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有效策略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以让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理想成为现实而真正惠及到学生发展,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全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追求。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仍沿传统老路“满堂讲”,教学方法单一而不注重创新,导致课堂枯燥没有活力,学生学无兴趣而不能主动。在全面践行“优教优学”的新课改的当下,我们已意识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路径绝非传统的“满堂讲”,即使教师再用力,也是高耗而低效。因此,我们应探寻有效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使课堂新颖有变化,学生受趣而努力。下面,我谈谈心得。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践行新课改,要实现“优教优学”效果,就绝不要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停留在新课标上,要付诸行动使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他们才能成为主人而努力践行于学习。而激发兴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人众多路径中的一种,它能使学生产生内驱力,增强“我要学”情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要像传统课堂开课就直奔新知教学,过多担心教学任务未完成,而要把激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内驱下主动与教师构成互动双边,实现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就在于数学学科抽象性过强,他们感到乏味枯燥所致分心走神。因此,在开课教学中,放慢新知教学步子,在新知的导入加强兴趣激发,让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中来,才是我们提高效果的重要做法。例如,在教学“相向而行的问题”中,有效的教学不是直接就采取画图法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中的几个概念难点,而是采取动作模拟,让两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动作,而其他同学则通过他们动作观察,理解到什么是“相向”“同时”“速度和”等几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动作示范再变成画图法,这样就从直观的动作变成稍微抽象一点的画图,进而理解到相向而行问题的核心知识点。这样教学,虽然费了时,但效果好,学生能真正理解到其中难点,而且不易忘记。在此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学生脸上的茫然,而是很兴奋,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的趣味性,这无疑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
概括生活而形成的数学是抽象的,而我们课堂上的小学生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之间自然就有一种矛盾,造成了学生思维理解上的困难。而我们课堂上必要做的就是化解这种矛盾,即就是化解教学难点。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法,有针对性落实因材施教,具体采用直观化手段,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满足学生形象化思维学习需要。落实到课堂,我们可采取两种路径,一是利用好传统直观。实物教具、简笔画图、挂图示范等这些操作简单而且直观形象等直观化方法,而且,从实践来看,这些方法经济实惠,不费时、不待多讲,还能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数认识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概念就可有效利用传统直观方法来进行。二是善于利用现代直观。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得到科技助力,出现了很多科技含量高的多媒体、智能投影仪、平板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这些为教育量身定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直观功能,能充分刺激感官,给学生带来视听盛宴,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是传统直观无法比及的,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将抽象的概念模型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化、静态的文本动态化,可以清晰地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跃然于学生视野中,从而在助力理解,获得表象、深化认知上取得良好效果。有了这样的工具为我们数学教学保驾护航,自然就可将良好效果收获于囊中。例如,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培养,如果不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就很难让学生弄清道明,如果利用渐变功能,则可以让学生在亲历形变的观察中看到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已有认知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写在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能只在纸上倡导,要在课堂上真正践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人并充分发挥作用。在全面以新课标为教学指南的今天,这几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展开是常态化的,其实施减少了教师的独揽时间。采取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相反更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因为小学生的学习不论是自主还是合作、探究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导而开展得有效。因此,课堂上教师的巡视多了,指导性帮助多了,提供方法支持的时间多了,及时引导的次数多了。所以,在探寻有效教学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拥有多样化学习策略中并没有让教师轻松,反而更多了操作,打破了传统那样纯讲解式做法。而且,在引导学生开展这几种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还要让学生有完成这种任务的强烈需求,产生认知需要。并且,还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共识意识等。这些都是传统“一人堂”所不需要的思考,甚至不会认为这是数学课堂的任务。而今,我们采取这样的策略来提效,不仅效果提高了,而且在育人内容上更有了宽度甚至温度。这样的教学,无疑对学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要提高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更好地育人,就必须做到策略多样化,而趣味化是基础,直观化是手段,教要分层学要探究,才能使课堂收获高效。特别是在今天,要把“优教优学”变成现实,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有效策略来践行,才能满足不同需求,让不同学生受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变成真正惠及学生发展的良好路径。
参考文献:
[1]夏一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