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品格培养
【作者】 何 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石油南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文化品格体现价值取向,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小学阶段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是强化英语课程教学的关键一步。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小学生英语启蒙普遍较早,词汇量较大,语感较好,但是孩子们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课上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品格的策略
(一)了解学情,分级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情况,理解分辨能力等,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让他们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初步的了解,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比如,外研社2011课标版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Module1 Unit1“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the UK?”一课,讲到英国人不使用筷子,而是使用刀叉,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渗透中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鉴别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西方传统节日的内容时,要同时给学生渗透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对比了解。
(二) 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文本,对于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要善于挖掘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比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1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歌谣“Eastor west,home is the best”,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三) 扩充文化内容
教材中涉及文化内容的知识点有时比较零散或泛泛,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适时的诠释和补充。例如,六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1一课,介绍了the UN building,但是教材中的介绍只是几方面,有些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们渴望了解得更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文化知识的及时补充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加深了对文化内容的理解。
(四) 渗透词汇、短语的文化异同
单词、谚语、格言等与语篇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师应格外关注英文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比如表示颜色的词和数字,往往内涵丰富。有些词语源自古希腊、罗马神话,或出自文学名著、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隐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们很难认识到。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英汉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例如,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及其重要,被视为家庭的成员,因此,许多涉及狗的表达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alucky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狗作为宠物在中国兴起较晚,因此,许多涉及这一动物的表达方式具有贬义。
三、 利用课程资源渗透文化品格的策略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仅凭教材不能完全满足文化品格培养的需要。教师要善于从多渠道开发和整合蕴含丰富异域文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帮助他们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认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比本土文化,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一) 充分利用《21世纪英文报》
《21世纪英文报》内容比较新颖,话题观点也都比较时尚,而且有很多的中外文化链接。很多内容能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将中国文化的日常用语用英语表达,尤其注重收录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够准确地传播我国文化,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阅读每一期的报纸,选择比较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词和好句的积累,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对于一些较长的篇章,教师可以针对篇章内容出几道题,帮助学生用英语思维去理解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 鼓励学生多赏析英语影视
英语影视欣赏的学习方式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对激发英语的学习兴趣、了解文化背景、提高鉴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均有帮助。选材时应注意尽量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2一课中,关于Helen Keller的内容,可用影视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初步了解Helen Keller的一生,拓展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增强对语篇中蕴含的主题和深刻思想的理解。教师要注意推荐影片的经典性,文化特色鲜明,思想性强,能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引导。这对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小学生非常重要。
四、巧妙设计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渗透
文化意识的形成仅仅依靠有限的上课时间远远不够,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必须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多角度渗透文化知识。
(一) 开展英语主题系列学生活动。积极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英文手抄报设计、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些精心组织的活动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升以语言能力、文化品格为核心的英语核心素养。
(二) 《21世纪报英文报(小学版)》投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1世纪报英文报(小学版)》个别版块内容的投稿活动,学生看到自己的或者同学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会很有激情,更加热爱英语,更加喜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不是短期形成的,必须依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把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校园英语活动当中,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 小学阶段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是强化英语课程教学的关键一步。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小学生英语启蒙普遍较早,词汇量较大,语感较好,但是孩子们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课上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渗透文化品格的策略
(一)了解学情,分级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情况,理解分辨能力等,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让他们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初步的了解,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比如,外研社2011课标版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Module1 Unit1“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the UK?”一课,讲到英国人不使用筷子,而是使用刀叉,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渗透中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鉴别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西方传统节日的内容时,要同时给学生渗透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对比了解。
(二) 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文本,对于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要善于挖掘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比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1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歌谣“Eastor west,home is the best”,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三) 扩充文化内容
教材中涉及文化内容的知识点有时比较零散或泛泛,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适时的诠释和补充。例如,六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1一课,介绍了the UN building,但是教材中的介绍只是几方面,有些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们渴望了解得更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文化知识的及时补充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加深了对文化内容的理解。
(四) 渗透词汇、短语的文化异同
单词、谚语、格言等与语篇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师应格外关注英文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比如表示颜色的词和数字,往往内涵丰富。有些词语源自古希腊、罗马神话,或出自文学名著、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隐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们很难认识到。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英汉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例如,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及其重要,被视为家庭的成员,因此,许多涉及狗的表达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alucky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狗作为宠物在中国兴起较晚,因此,许多涉及这一动物的表达方式具有贬义。
三、 利用课程资源渗透文化品格的策略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仅凭教材不能完全满足文化品格培养的需要。教师要善于从多渠道开发和整合蕴含丰富异域文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帮助他们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认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比本土文化,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一) 充分利用《21世纪英文报》
《21世纪英文报》内容比较新颖,话题观点也都比较时尚,而且有很多的中外文化链接。很多内容能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将中国文化的日常用语用英语表达,尤其注重收录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够准确地传播我国文化,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阅读每一期的报纸,选择比较新颖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词和好句的积累,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对于一些较长的篇章,教师可以针对篇章内容出几道题,帮助学生用英语思维去理解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 鼓励学生多赏析英语影视
英语影视欣赏的学习方式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对激发英语的学习兴趣、了解文化背景、提高鉴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均有帮助。选材时应注意尽量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2一课中,关于Helen Keller的内容,可用影视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初步了解Helen Keller的一生,拓展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增强对语篇中蕴含的主题和深刻思想的理解。教师要注意推荐影片的经典性,文化特色鲜明,思想性强,能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引导。这对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小学生非常重要。
四、巧妙设计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渗透
文化意识的形成仅仅依靠有限的上课时间远远不够,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必须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多角度渗透文化知识。
(一) 开展英语主题系列学生活动。积极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英文手抄报设计、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些精心组织的活动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升以语言能力、文化品格为核心的英语核心素养。
(二) 《21世纪报英文报(小学版)》投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1世纪报英文报(小学版)》个别版块内容的投稿活动,学生看到自己的或者同学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会很有激情,更加热爱英语,更加喜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不是短期形成的,必须依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把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校园英语活动当中,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