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唐丽萍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能力非一日之功也非一策之施,只有灵活和常态化,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接触与实践中提高作文能力。本文探讨了激趣、培养习惯、多仿写和培养自能改文能力等四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效
语文素养中的作文能力不仅是写的能力、输出的能力,更是学生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在起步作文阶段,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面皱眉头紧,被作文“逼”了半天都没有劳动回报。这种有“作文难”的体验感不只在不能写的学生身上有,在能写出几句的学生同样也有。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我们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学生作文所需要的支撑没有达到应有要求,故而他们无病呻吟,过于难堪。小学作为作文的起步时期,多种教学担当需要我们完成,因此,要让学生具有良好作文能力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策略以助之。
一、培养学生良好作文兴趣
让学生高兴写作文而没有畏难情绪是作文教学在情感培养方面的最高境界。小学生对事件的情感往往是兴趣决定的,喜之则有趣,反之就学苦相伴。因此,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积极情感,我们就必须以兴趣培养为起步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教学,把写话与作文界限分得过清,不注重基础性打牢,导致学生对突然而至的作文感到无从下手。这种不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要求与实践,显然是高于学生作文现实的。在这个阶段,如果不从低起点、低要求着手,不加大兴趣培养力度,就直接要求学生写出按要求的作文来,显然是期望过高的。我认为,有效的作文教学不应看年级来决定作文能力培养起点,而应看学生实际现实,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但都不能少了兴趣培养这一抓手。这一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都应把此作为一个目标来落实。
二、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需要从培养学生观察爱好开始。有观察爱好,乐于观察,他们才能做到认真又细致,才能从观察这一路径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作文内容来自于大量观察,没有观察这条获取信息的路径作输入保障,作文输出就只能是无话可说。当前,小学生受教育封闭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很少与外界接触,大自然美好的观察对象却没有机会进入学生视野,导致学生见闻极寡,又特别是一些经历性的作文,更没有体验感,导致写时为了凑字数而呻吟过多。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写不出、写不来的重要原因。那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呢?我认为应从观察爱好培养开始,增进他们观察情感,让他们乐于观察。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观察是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可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去观察,如在教学《绿》《繁星》等文章前或后,都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相应的景色景物景象,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与课文的描写有哪些异同,再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把观察到的学以致用,他们就可体验到观察的作用而产生兴趣,就会慢慢养成主动、自觉、有意识观察的习惯。
三、多引导学生从仿写中积累语感
小学生作文不能仅注重间周一次的“大作文”教学,要把重拳放在过程上。因为作文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应用活动,即用书面语言表述自我看法、想法和思想的创作。这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不是一朝之功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大量的接触与实践。因此,我认为应发挥教材当例子的做法,增强教材示范作用,让学生读文学文即模仿,好的段落可以模仿,好的勉句子,甚至好的词语都可以用写话或写段的方式进行模仿。有了这样无数次的模仿实践,学生自然就会从中感悟,领悟出作文方法和技巧来。而且,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词汇、句子,这对于他们增强语感,正式写作时又会产生“厚积博发”的效果。在这几年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读积结合、写积结合,让学生语感有了很大提升,因为他们心中积极了大量的词汇和写作技巧。书到用时就会源源流于笔端,不会考虑没有写的了。
四、培养学生自能改文能力
作文教学不可忽视评改教学。很多不注重这一环节教学的教师可以说在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过程中吃了大亏,学生语文卷面上丢分最多的就是作文分。传统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只顾教学生如何写,从不注重评改,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写,改的任务是教师的。进行了多年作文,学生不仅改不来,就连改的意识就不强,可改可不改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是同样的。在新课标中,让学生自能改文已成明确规定。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就不可将其置于脑后,必须重视并开展起来。而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讲评课时,作为主体的学生往往只带两只耳朵,听觉参与就行了,没有动手实践的修改,又怎能提高修改能力。因此,讲评课仍需我们精心设计,创新实践,特别是主体性的引导发挥才是关键。针对这些情况,我想把讲评的每一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去组织、去实践,引导他们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心,通过自己改、同桌改、互相改、小组改等修改实践,从而使学生从评判作文中增长写作知识,增长用词写句的能力,从而慢慢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
总之,作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语文老师精心考虑,六个年级统筹实施,按新课标要求拾阶而上,才能在精心创设的作文实践平台上得到切实有效的逐步训练。作为一线教师,拿起作文书就上作文课的做法应不再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更不能把作文教学独立于语文阅读之外,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做到读写结合,积累观察结合、方法与过程并重,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作文水平成为现实。以上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只是我们作文常态化教学的一少部分方法,还有很多良好路径未曾列出,我想,只有方法多样,灵活实施,才能让学生高举兴地写出好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卞勤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效
语文素养中的作文能力不仅是写的能力、输出的能力,更是学生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在起步作文阶段,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面皱眉头紧,被作文“逼”了半天都没有劳动回报。这种有“作文难”的体验感不只在不能写的学生身上有,在能写出几句的学生同样也有。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我们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学生作文所需要的支撑没有达到应有要求,故而他们无病呻吟,过于难堪。小学作为作文的起步时期,多种教学担当需要我们完成,因此,要让学生具有良好作文能力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策略以助之。
一、培养学生良好作文兴趣
让学生高兴写作文而没有畏难情绪是作文教学在情感培养方面的最高境界。小学生对事件的情感往往是兴趣决定的,喜之则有趣,反之就学苦相伴。因此,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积极情感,我们就必须以兴趣培养为起步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教学,把写话与作文界限分得过清,不注重基础性打牢,导致学生对突然而至的作文感到无从下手。这种不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要求与实践,显然是高于学生作文现实的。在这个阶段,如果不从低起点、低要求着手,不加大兴趣培养力度,就直接要求学生写出按要求的作文来,显然是期望过高的。我认为,有效的作文教学不应看年级来决定作文能力培养起点,而应看学生实际现实,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但都不能少了兴趣培养这一抓手。这一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都应把此作为一个目标来落实。
二、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需要从培养学生观察爱好开始。有观察爱好,乐于观察,他们才能做到认真又细致,才能从观察这一路径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作文内容来自于大量观察,没有观察这条获取信息的路径作输入保障,作文输出就只能是无话可说。当前,小学生受教育封闭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很少与外界接触,大自然美好的观察对象却没有机会进入学生视野,导致学生见闻极寡,又特别是一些经历性的作文,更没有体验感,导致写时为了凑字数而呻吟过多。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写不出、写不来的重要原因。那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呢?我认为应从观察爱好培养开始,增进他们观察情感,让他们乐于观察。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观察是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可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去观察,如在教学《绿》《繁星》等文章前或后,都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相应的景色景物景象,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与课文的描写有哪些异同,再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把观察到的学以致用,他们就可体验到观察的作用而产生兴趣,就会慢慢养成主动、自觉、有意识观察的习惯。
三、多引导学生从仿写中积累语感
小学生作文不能仅注重间周一次的“大作文”教学,要把重拳放在过程上。因为作文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应用活动,即用书面语言表述自我看法、想法和思想的创作。这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不是一朝之功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大量的接触与实践。因此,我认为应发挥教材当例子的做法,增强教材示范作用,让学生读文学文即模仿,好的段落可以模仿,好的勉句子,甚至好的词语都可以用写话或写段的方式进行模仿。有了这样无数次的模仿实践,学生自然就会从中感悟,领悟出作文方法和技巧来。而且,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词汇、句子,这对于他们增强语感,正式写作时又会产生“厚积博发”的效果。在这几年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读积结合、写积结合,让学生语感有了很大提升,因为他们心中积极了大量的词汇和写作技巧。书到用时就会源源流于笔端,不会考虑没有写的了。
四、培养学生自能改文能力
作文教学不可忽视评改教学。很多不注重这一环节教学的教师可以说在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过程中吃了大亏,学生语文卷面上丢分最多的就是作文分。传统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只顾教学生如何写,从不注重评改,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写,改的任务是教师的。进行了多年作文,学生不仅改不来,就连改的意识就不强,可改可不改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是同样的。在新课标中,让学生自能改文已成明确规定。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就不可将其置于脑后,必须重视并开展起来。而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讲评课时,作为主体的学生往往只带两只耳朵,听觉参与就行了,没有动手实践的修改,又怎能提高修改能力。因此,讲评课仍需我们精心设计,创新实践,特别是主体性的引导发挥才是关键。针对这些情况,我想把讲评的每一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去组织、去实践,引导他们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心,通过自己改、同桌改、互相改、小组改等修改实践,从而使学生从评判作文中增长写作知识,增长用词写句的能力,从而慢慢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
总之,作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语文老师精心考虑,六个年级统筹实施,按新课标要求拾阶而上,才能在精心创设的作文实践平台上得到切实有效的逐步训练。作为一线教师,拿起作文书就上作文课的做法应不再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更不能把作文教学独立于语文阅读之外,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做到读写结合,积累观察结合、方法与过程并重,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作文水平成为现实。以上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只是我们作文常态化教学的一少部分方法,还有很多良好路径未曾列出,我想,只有方法多样,灵活实施,才能让学生高举兴地写出好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卞勤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