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付 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育戏剧情境式教学旨在落实语文教学的“双基”目标,给予学生更多个性成长的空间,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戏剧元素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以课文为载体,挖掘戏剧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包罗万象,体裁、情节各有特点。我们从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可以利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几种文章类型进行设计。
(一) 抓情节的矛盾处
有些课文情节有冲突、有矛盾,需要学生理性分析、辩证看待、感悟哲理,这时就可以利用教育戏剧范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方帽子店》是一篇童话故事,具有童话文体语言通俗易懂、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曲折离奇的特点,在童趣的故事中又蕴含了“变”与“不变”对立统一的哲理,耐人寻味。而学生整节课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学习和思考,层层递进到最后的辩论环节,过渡流畅,辩论观点与理由自然生成,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学生对故事中的哲理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
(二) 抓情节的空白处
我们经常会遇到课文有一些留白,或是对人物内心活动没有写明,或是在结尾留下悬念引人思考,但是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想象、补充这些内容,这就需要借助教育戏剧来将这些空白具体化。
二、 基于学生能力,把握戏剧抓手
(一) 抓认知的模糊处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或诗词写作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产生共情带来了一些难度。而教育戏剧可以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故事中,使学生的认知、感知和想象力在虚拟的故事中得到释放,从而充分地表现自我。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中,我们就尝试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尝试从古诗文中寻找情境,通过模拟将学生身边的每一个地方和物件变成一个“小舞台”。再寻找古诗文中的各种“形象”,由教师、学生运用“角色扮演”和“入戏”等策略,引发学生对角色好奇、想象、揣测和模仿,进而主动学习古诗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二) 抓生活的联系处
我们常说学习语文要联系生活,教育戏剧就是一个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的纽带。疫情期间,我们的老师结合空中课堂资源,利用教育戏剧的载体,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课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当时你就在这艘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代入角色,融入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情、动作,把当时人们奔跑、哭泣、尖叫、惊恐、一片混乱的情境还原了出来。当谈到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哈尔威船长这样的人时,学生畅所欲言,由船长的壮举,联系到抗美援朝的邱少云、黄继光以及1998年的抗洪战士、2003年的抗击非典白衣天使、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钟南山爷爷……他们无所畏惧,一路披荆斩棘,在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站了出来!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把习得的知识转化运用”,把内化的东西用语言输出,不仅推动课堂教学的变化,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 选取适切的戏剧范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育戏剧范式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以及问题解决。教育戏剧范式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在不同的教学课堂情境中,可以帮助经验较少的儿童扩充对生活经验的理解、反思,并深入认识周围的世界,比如用“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丰富体验。教育戏剧范式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联,根据教学课文中剧情的发展来进行课堂建构,在不同的阶段融入角色人物、发展事件始末、理解人物心理以及对学习内容深入认知。教育戏剧范式为教育戏剧课堂提供了一种实际操练的方法,让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与经历中展开思考,从而形成自身的认识,建立起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教育戏剧范式的选择也具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老师可运用“戏剧游戏”等方式,激发及重新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扮演热情,让学生能投入原有的创造能力,在喜悦中学会善于操控自己的肢体及情绪。在范式选择中,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性格、状态进行恰当调试,比如学生无法集中精神、配合度低时,可以考虑通过节奏游戏等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戏剧也可以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和符合故事情节的行为来进行。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个性等多元特点的影响下,教师可采用符合当时情况的教育戏剧范式,通过单一或综合运用的方式开展教学。
四、 落实量规评价,提升学习效能
在进行教育戏剧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利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量规中评价指标较多,而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侧重点也不同,所以不用每节课都测试所有指标。在实践中,我们以该量规为基础,依据每节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指标,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设计针对该节课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重点,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评价效率,也能够记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成长资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参与、思考、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引导学生释放身体,感受自我的力量并勇敢表现,从而实现教育戏剧课程的全方面育人功能,让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验中得到身心发展和成长。
一、 以课文为载体,挖掘戏剧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包罗万象,体裁、情节各有特点。我们从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可以利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几种文章类型进行设计。
(一) 抓情节的矛盾处
有些课文情节有冲突、有矛盾,需要学生理性分析、辩证看待、感悟哲理,这时就可以利用教育戏剧范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方帽子店》是一篇童话故事,具有童话文体语言通俗易懂、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曲折离奇的特点,在童趣的故事中又蕴含了“变”与“不变”对立统一的哲理,耐人寻味。而学生整节课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学习和思考,层层递进到最后的辩论环节,过渡流畅,辩论观点与理由自然生成,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学生对故事中的哲理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
(二) 抓情节的空白处
我们经常会遇到课文有一些留白,或是对人物内心活动没有写明,或是在结尾留下悬念引人思考,但是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想象、补充这些内容,这就需要借助教育戏剧来将这些空白具体化。
二、 基于学生能力,把握戏剧抓手
(一) 抓认知的模糊处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或诗词写作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产生共情带来了一些难度。而教育戏剧可以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故事中,使学生的认知、感知和想象力在虚拟的故事中得到释放,从而充分地表现自我。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中,我们就尝试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尝试从古诗文中寻找情境,通过模拟将学生身边的每一个地方和物件变成一个“小舞台”。再寻找古诗文中的各种“形象”,由教师、学生运用“角色扮演”和“入戏”等策略,引发学生对角色好奇、想象、揣测和模仿,进而主动学习古诗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二) 抓生活的联系处
我们常说学习语文要联系生活,教育戏剧就是一个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的纽带。疫情期间,我们的老师结合空中课堂资源,利用教育戏剧的载体,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课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当时你就在这艘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代入角色,融入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情、动作,把当时人们奔跑、哭泣、尖叫、惊恐、一片混乱的情境还原了出来。当谈到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哈尔威船长这样的人时,学生畅所欲言,由船长的壮举,联系到抗美援朝的邱少云、黄继光以及1998年的抗洪战士、2003年的抗击非典白衣天使、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钟南山爷爷……他们无所畏惧,一路披荆斩棘,在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站了出来!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把习得的知识转化运用”,把内化的东西用语言输出,不仅推动课堂教学的变化,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 选取适切的戏剧范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育戏剧范式是将戏剧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以及问题解决。教育戏剧范式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在不同的教学课堂情境中,可以帮助经验较少的儿童扩充对生活经验的理解、反思,并深入认识周围的世界,比如用“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丰富体验。教育戏剧范式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联,根据教学课文中剧情的发展来进行课堂建构,在不同的阶段融入角色人物、发展事件始末、理解人物心理以及对学习内容深入认知。教育戏剧范式为教育戏剧课堂提供了一种实际操练的方法,让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与经历中展开思考,从而形成自身的认识,建立起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教育戏剧范式的选择也具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老师可运用“戏剧游戏”等方式,激发及重新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扮演热情,让学生能投入原有的创造能力,在喜悦中学会善于操控自己的肢体及情绪。在范式选择中,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性格、状态进行恰当调试,比如学生无法集中精神、配合度低时,可以考虑通过节奏游戏等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戏剧也可以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和符合故事情节的行为来进行。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个性等多元特点的影响下,教师可采用符合当时情况的教育戏剧范式,通过单一或综合运用的方式开展教学。
四、 落实量规评价,提升学习效能
在进行教育戏剧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利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量规中评价指标较多,而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侧重点也不同,所以不用每节课都测试所有指标。在实践中,我们以该量规为基础,依据每节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指标,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设计针对该节课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重点,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评价效率,也能够记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成长资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参与、思考、表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引导学生释放身体,感受自我的力量并勇敢表现,从而实现教育戏剧课程的全方面育人功能,让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验中得到身心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