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探析及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李丹丹

【机构】 辽宁锦州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主要元素,充分发挥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某医科大学雨课堂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为例,分析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及其能力水平,探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提升路径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MOOC、SPOC、翻转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及混合式教学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预示着各类教学都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在网络环境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合理运用信息化工具,推动教学发展是必然趋势。尤其在2020年突出其来的疫情中,学校教育信息化手段与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同时面临着双重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肩负着信息化实施的主导权。在英国,教师没有商量余地的必须完成数字化熟练使用,学生对于数字化设备的使用就像橡皮和尺子一样是必备的。前瞻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教育信息化不仅能重构教学过程,信息化环境还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也必须与时俱进,思想上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行动上通过前沿技术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及时发现、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课外学习中,不断加强师师间、师生间的协作与交流,达到学习的合作共赢。
  为此,根据某医科大学2020年雨课堂开展的线上教学情况,以727名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学特征为出发点,分别对教学管理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测试情况三个大方面进行信息化能力水平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1、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下面分别对人口学特征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每位教师因多授课班而导致信息不均衡问题,将所有授课情况折合为1个教学班作为分析的基准。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位、职称五个方面。教学管理包括公告、课件和红包发布情况;课堂互动包括投稿、弹幕、随机点名情况;测试包括课堂习题与试卷情况。
  1.1 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
  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的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可见,在课件发布数量、随机点名数量、课堂习题互动数量及发布试卷测试四个方面,p值小于0.05,表明存在着性别差异性,具体统计学意义。
表1 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对具有显著性的四个关系进行图形分析,频数直方图如图1(a)~ (d)所示。(1)性别与发布课件数量的关系,如图1(a)所示。从图可见,男教师未发布课件的人数远远高于女教师人数,女教师的课件发布在1和10之间的次数大于男教师,且女教师发布次数超过20次的人数也较男教师多。(2)性别与课堂随机点名数量的关系,如图1(b)所示。从图可见,男教师课堂上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的人数高于女教师大约20%的比例,随机点名1到40次的数量,女教师也明显高于男教师。(3)性别与课堂习题互动数量的关系,如图1(c)所示。从图可见,男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人数也远低于女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与随机点名的规律相似,反映出课上信息化手段男教师比女教师的使用频率低。(4)性别与试卷发布数量的关系,如图1(d)所示。从图可见,女教师更喜欢发布试卷进行学生学习水平测试,其与课件发布次数的分布图相似,说明女教师对课后的辅助教学相对男教师投入更多。










                    (a)                                                   (b)










                       (c)                                                         (d)

图1 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

  1.2 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
  将年龄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可见, p值均大于0.05,表明不同年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表2  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去除不同年龄组中为0的数值,如图2(a)~(f)所示,分别为不同年龄组与公告、课件、投稿、弹幕、随机点名和课堂习题互动次数的箱线图。从图可见,20~29年龄组的教师出现偏高的异常值基本没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经验。30~39和40~49两个年龄组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信息化教学法具有更快的适应性。









              (a)  公告次数                                    (b)课件次数








              (c) 投稿次数                               (d) 弹幕次数









            (e) 随机点名次数                            (f) 课堂习题次数

图2 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

  1.3 学位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
  按学位情况,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可见,发布公告、课件、课堂习题互动及发布试卷的人次p值均小于0.05,表明不同学位具有一定的差异显著性。充分表明,学位越高的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越高。

表3  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1.4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
  将职称划分为初级(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可见,发布公告与发布课件的人次p值小于0.05,表明初级职称的教师不太关注课外的教学管理环节。从图4可见,讲师与副教授是学校的教师主体,课上与课外均能较好地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环节。

表4  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图4 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

  2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
  2.1 以“情”促教 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热情
  从对雨课堂的接受和利用程度上看,大部分教师能够顺应智慧教学形式的发展,有效利用新型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授课工作。但是不同教师还是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化。比如,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教师在使用雨课堂作为信息化教学工具时较男性教师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无论是发布课件、随机点名还是课堂习题互动,女性教师均优于男性教师。年轻教师相对于中级以上的教师群体表现出对于课外的教学管理环节关注点不高的欠缺。虽然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具有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但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更应该有针对性的调动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热情,具体可以采用移情、换位等方法,使教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期待和课堂投入。帮助教师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通过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来提高授课质量。
  2.2 以“赛”促教 树立学校信息化教学典型
  教学比赛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师能力的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部门应格外重视并加以利用。通过设计比赛项目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学习方向,通过组织比赛可以鼓励教师敢于创新,通过总结比赛可以树立优秀教师典型。教育教学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因此在学校的正常教学环节中,很多教师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在教学比赛中,因为需要通过创新来取得评委的认同和青睐。教师往往会大胆突破,采取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示范。教学管理部门要善于发现和树立信息化教学能手和优秀典型。通过树立典型可以实现“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2.3 以“培”促教 提升教师整体信息化素养
  培训是一名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该从责任意识、基础技能、实践应用、创新研究四个维度递进式开展。但有效的培训不应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一厢情愿”和“突发奇想”。不同教师的自身差异,其产生的培训需求也是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好的教师培训需要从学校整体、教学任务和教师个体等三个层次上综合分析取得。首先,通过对学校的科学定位、发展战略、资源及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确定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采用培训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次,通过分析教师的学科专业特征,明确教学要求的特点,以明确培训的内容。最后,从教师个体的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分析教师的学历程度、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和特殊需求等,以确定在其应该接受何种培训,充分注重对参培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激发。
  2.4 以“课”促教 打造具有示范效果的“金课”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自2018年起,教育部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同时,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所谓的一流课程建设,即“金课”尤其是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等,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金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一所高校的“金课”数量和质量,代表着其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管理部门要通过在线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示范引领,使优秀课程脱颖而出,努力打造各类“金课”,通过“金课”建设引领、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国际智慧教育展.信息化如何成为教学“利器” [EB/OL].https://www.360kuai.com /pc/91d16f894a9a3ef52?cota=4&tj_url=so_rec&sign=
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2018-01-23.  
  [2]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前瞻: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EB/OL]. https://www.sohu.com/a/397805190_
350221. 2020-05-26.
  [3]罗鹰,钱辉,冒兴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 年第19卷,第6期,230-231.
  [4]周彦斐,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 科学与信息化.2020(4),133-134.
  [5]李长齐,杨林.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究:以云南省为例[J].软件导刊,2011(8):186-188.
  [6] 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
mtbd/201806/t20180625_340918.html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1——),女,辽宁盖州,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师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