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张力彦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第二小学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有其特殊功能,在数学课堂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多方位观察,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完成创新工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好奇心,对新事物感兴趣,不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创新的欲望,尝试去做一些对自己是新的,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
给与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堂要学内容,课前学生脑海中要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预习课本,利用图画进行自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实践应用。例如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过预习认识比10大的数字,包括它们的组成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如何写数,如何读数,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待学生理解并清楚之后,教师延伸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提前认识21-30,31-40等数字。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他们解决数学知识的整体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肯定加鼓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赞扬胜过家长。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语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学生,适时适当地给与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随时体验成功创造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学习精神的鼓舞,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促进。“棒极了”,“你好聪明”,“再想想,你能做得更好”等这些平常的简单的话语在课堂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拍拍肩,摸摸头,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从而努力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我把正方体的橡皮泥带进了教室,通过小正方体的切割,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口诀,有学生首先切成4个,得出1×4=4的口诀,教师在这时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会继续切割小正方体得出2×4=8,3×4=12等口诀。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质疑激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尤其是在课堂上。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只有鼓励学生质疑,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求异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性,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在数学试题解题时,大部分学生会按部就班地给出答案,但也有学生会另辟捷径给出答案。例如:有3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们计划每人叠6个纸飞机送给其他小朋友玩,但有一个小朋友不会叠,所以其他两个小朋友每人要多叠几个,飞机总数才会保持不变?一般的学生做题的思路是先求出要叠的飞机总数,然后除以叠飞机的现有人数,再减去原来每人应叠的飞机数,即(6×3)÷2-6=3。但也有小朋友给出了特别简单的答案,用原来小朋友应叠的飞机数除以现有叠飞机的小朋友的人数,即6÷(3-1)=3。这种解题思路既简单又易懂。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它要体现在小学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身边所经历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比如我在“相遇问题”一节,就谈到大伟和莉莉的事情,当大伟的笔记本落在家里的时候,莉莉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导出了三种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在此类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猜想等多样性的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为日后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有着更多的广阔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