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作者】 赵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武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导入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能否成功实施对当堂课的教学以及该学科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要多方面进行考量,新课改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重导入对整堂课的引领及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就历史课的课堂导入做了一些尝试,如:历史歌曲导入、诗词导人,多媒体导入,故事和传说导人,成语典故导入,图表导入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之间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时,适逢电视上播放《三国演义》,学生正热衷于讲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哪个时代的事情呢?刘备、诸葛亮、周瑜等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让我们在第15课中寻找答案吧。”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二、平铺直叙导入法
  直接导入又称开门见山式导入,即在上课开始后,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
  如我教《陈胜吴广诛暴秦》时,是这样导入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秦始皇的功绩是要肯定的。然而,为了巩固其统治,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建立了汉王朝。”我直接导入该课,学生很快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详细了解这一课。
  三、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引出这一节课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组织《挑战“两极”》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两极是哪两极?再进一步追问:这种两极格局是不是稳固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那么西欧和日本是如何对两极格局中的美国形成挑战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挑战“两极”》。这种导入法比较简单,但教者要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正确复习,注意整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故事导入法
  历史故事因为情节曲折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增强对新知识的了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的学习中,关于唐朝和吐蕃的民族关系,我先利用课本中《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中的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西行入藏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被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住,教师就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中。再如,讲淝水之战,我从课文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历史情境当中。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学生会对“中共一大”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和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翻开140多年的历史,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视听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设计导入法没有固定格式,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乡土历史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等方法。总之,以上所有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所以,在设置历史课的导入方法上,应不拘一格,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精彩的导入是创造高效历史课堂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