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作者】 陆庆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响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有效教学目标而更合理育人,就必须在营造愉悦民主教学氛围基础上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而提升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有效教学
  道徳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在追求教育育人的“五育并举”实践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这门学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适应接班人和建设者角色所需要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成为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的核心目标和首要追求。在“优教优学”课改践行推进中,我们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就是使课堂育人在时效上、路径上更有积极意义。对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如何把这一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便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所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些感受吧。
  一、营造愉悦教学环境,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环境虽然是学习的外因,但良好的环境所带来的刺激能给人良好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直接使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充满正能量,表现为精神饱满,思维流畅,动作敏捷。相反,情绪低落不良、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实现学生主体而施,还在有效教学追求中实现高效率,就必须在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的积极性上作文章,通过策略创新或优化组合以形成师生间或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为有效教学提供有效环境,我们就不能象传统教学直奔主题,开课便讲,而要把重心放在教学氛围营造上,让学生在“我要学”需求浓烈时再开启新知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感内驱下更主动地学习并产生探究新知的主体性。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心理相容”,这是一种心理氛围,能引发师生间的“情理交触”,从而在环境氛围营造上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为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奠定情感基础。因此,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而在开课时创新策略,通过氛围营造和环境创设,使教学展开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进行,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感。这样就能给我们实现预期、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
  二、结合现实案例,实施生活化教学
  关乎学生品德的道德与法治,说到底,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其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进行编排与教学实施的。因此,将学生身边发生的时政消息、新闻等现实素材通过案例化处理引进课堂,为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丰富资源载体和拓宽平台,便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实践途径。我们知道,书本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和知识大都较为理论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让人感到空洞,学起于枯燥甚至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劲有趣,多年实践我们,应结合现实,联系实际案例进行融合处理,实施生活化教学。为此,我们应精心研读教材,找到切入点,创新突破口,把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道德资源、法治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或平台引进课堂中,这样的实施就是生活化过程的展开,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见证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价值。例如,在《遵守规则》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把中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引进课堂,也可把社会文明行为作为教学载体,当然也可以是当前交通、时事或者经典法治案例作为生活化教学载体来进行,同样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落地气而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教育性。为生活服务是课程实施观的初衷,生活案例进课堂是实现这一初衷的重要路径,教学实践者具备这样的生活化理念,是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有实用性和实效性的不可缺少的法宝级手段。
  三、注重因材施教,抓实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内驱和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说,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育心育德,实际上就是抓实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为此,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基于个体差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教学中,实践者应适应结合学校团队委工作主题,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深入研究学情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如针对学生不守纪律的实际,我们在教学《维护秩序》中强调学生遵守班规纪律的重要性认识;在改变学生放弃学习去打网络游戏的观念培养中加强《合理运用网络》教育,在《预防犯罪》中注重学生“我不犯人”的公民意识培养。在《做负责任的人》的课堂中要求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这些都是抓实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做法,是我们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正确方式。作为教学实践者,课内是主阵地,课外是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平台,教学要贴近学生心理需求而符合思想实际而展开,使其乐于接受成为知、情、意、行的主体实践者,达到道德培养与法治意识形成的高度统一。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徳与法治要实现有效教学目标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更多创新性思考与实践,不断将新理念和新方法融进课堂,这样才能做到新颖常在,教育更为有效。作为一线施教者,应通过教学反思与总结,从中找到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果更美的育人鲜花。
  参考文献:
  [1]罗杨,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8年。
  [2]姚丽,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J].教育学文摘,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