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爱育成长,静待花开

【作者】 凌 姝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鲁家园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每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新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身心的光合作用。”再读《指南》,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收获。《指南》顾名思义,是指向、导向,工作中我们不自觉的会把《指南》当做标准,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矛盾。再次解读《指南》命名后恍然大悟,对啊,这是导向,而非标准,注重的是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福音,是引领我们科学实施工作的明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指南》我有以下几点新体会:
  一、尊重幼儿个体发展差异
  《指南》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尺,关注孩子的整体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如果幼儿的行为特点与《指南》不完全一致,不可以轻率地对幼儿发展的好坏下判断,因为《指南》的“目标”是指引的方向,不要当作筛选幼儿的工具。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里的一位小朋友,欣欣是一个个头偏高又结实的女孩,她不爱表达,总是用腼腆的微笑来回应,以至于老师们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她的需求。刚来幼儿园时,欣欣每天都会尿裤子,老师们都以为是受焦虑情绪影响,耐心为她更换脏了的衣物。但时间一长,我们了解到欣欣在家里都是用马桶小便,幼儿园的厕所是蹲坑,孩子因为害怕“掉进去”而不敢去小便面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做的除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在此之前,老师拉着欣欣的小手一起去厕所尝试过几次,但孩子始终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情绪依旧是紧张。在后来偶然的搭建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园的长条木板,便利用了8块长条木板分两侧进行叠高,高度等同于班级厕所水槽的高度,一个类似于厕所的构造呈现出来。在小朋友的参与中,“小马过河”的游戏开始了。脱离了厕所的环境,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欣欣也玩起了“小马过河”的游戏。在几次游戏之后,我还清楚的记得带着欣欣再次进行尝试的画面:我们俩同时打开双脚,双手握在一起,慢慢蹲下。由于孩子裤褪的位置有些高,在帮孩子抓住裤子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尿到了我的手上。抓住教育契机,我对欣欣说:“小马儿很勇敢,做的很好。老师的手上不小心沾到了小便,下一次如果能把裤子再往下一点点,就不会像老师一样啦!”在老师的几次陪伴后,欣欣再也不用换裤子了。
  在面对幼儿不敢上厕所的情况,我们的教育策略,是通过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和特点,进行“小马过河”的游戏,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握住双手,陪伴幼儿,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一次次的游戏,积累经验,帮助幼儿创造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到最后孩子接受新的方式。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不能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所有的孩子,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支持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慢慢的靠近目标,不要急于求成。有时可以放慢教育速度,降低统一标准的要求,给他们多一点时间,每一朵小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何必急于让他完美的开放呢!
  二、保护好奇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区域活动后,音乐响起,本是收玩具时间,班级里的一位孩子就是不收玩具,还是在摆弄七巧板,于是我便走到身后默默的关注他,他也发现我了,囧着脸以为我要催他收玩具,我连忙说:“不着急,慢慢拼,老师是想欣赏你的作品”。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分钟,直到最后拼成功,露出开心的笑容,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在尝试和探索,一遍遍的试误,失败了不放弃,拼错了不气馁,这正是孩子坚持不懈、认真专注、敢于探索的体现。所以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有发现的眼睛,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这对孩子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曾经看过鄢超云教授的一段话: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为了更易理解,他还举例:一位拥有听的能力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位力气不够大、动作不太协调的孩子,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者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但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者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学习品质和学习知识和技能间的差别显而易见。
  三、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概述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老师,我们想玩墙上的大积木吧!”“想玩可以,但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够到那些高高的积木。”“怎样才能变高呢?”“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提示,看看操场上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材料?”在拿积木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取的经验:将3-4个轮胎垒高就会拿到积木(高度的增加);带有网兜的轮胎比不带有网兜的轮胎更加有利于让双脚有落脚点(材料的不同),踩上去也会更稳当。所有的这些知识经验,都是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学到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的。而不是在教室里面,老师“教”给他们现成的知识。当孩子们再次遇到“怎样让自己变高”的问题时,我相信,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他们或许会想到玩滑索时的方法。
  用《指南》概述的一些理论,反过来看我们开展的自主游戏,才更加的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其实,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也摒弃了带着目标去教孩子。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就是喜欢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材料和场地,帮助他们自主、自发的乐于去参与游戏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还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从中发掘教育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具备的评估和观察的能力。看到了孩子的问题,我们就会找到教育的可能性。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充实自己的理论,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和支持,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和孩子共成长!让我们以爱为原点,携手共勉,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