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刻纸

【作者】 黄 卫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刻纸艺术以它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传承了民族文化。以弘扬民族传统民间艺术,通过刻纸艺术的的制作,让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其艺术魅力。结合当地风俗人情,充分发挥刻纸艺术的装饰性及表现性,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刻纸;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实践
  一、引言
  刻纸艺术在我国的历史长流中源远流长,铭刻下民族记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凝聚了民族智慧,彰显民族创造力。人们以这种表现形式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装饰着周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的回归,弘扬民族民间艺术,从学校抓起,让每一个孩子在刻纸制作中感受民族智慧,激发艺术创造力。
  二、了解我国剪纸艺术的风格及艺术特点,激发创作欲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地大物博,环境多样,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呈现出各自的剪纸艺术风格,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的北方剪纸以纯朴浑厚、豪放粗犷,重变形夸张,多用面和简练、概括的线条来表现。南方剪纸以玲珑剔透、纤细秀丽、细腻入微的线条进行穿插,具有装饰性。
  黑白刻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刻成的刻纸。刻去的部分为虚,保留的部分为实。借助虚实对比(或称黑白对比)来显示形象。这种刻纸单纯、朴素、大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刻纸形式。单色刻纸有三种表现形式有,阳刻、阴刻、阴阳结合。
  分色刻纸:是拼色刻纸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根据画面需要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刻出每一部分,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种刻纸色彩艳丽、明快,装饰性强,用色时注意大的对比关系,分色不要过碎。
  1、学习认识
  通过对南北剪纸艺术表现风格的认识,学生会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格,对其深入的学习认识。当学生集中于感兴趣的事,会期盼接下来的制作方法流程的学习,获得制作过程的喜悦感。
  2、激发创作
  教师找来不同地域风格的刻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学习不同表现手法,通过感观刺激创作欲望。播放一些民间刻纸艺人的制作视频,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感受刻纸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展示出一些学生作品,触发其创作欲望。
  三、实践中激发创造力
  结合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把之前所学的工艺制作方法同刻纸艺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更好的表现作品。
  1、示范引导
  教师以直观的演示过程,让学生对整个制作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简单的制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风格的创作。
  2、构思创作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构思,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刻纸风格,进行刻纸创作。学生在刻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进行新颖的构图,融入现代文化气息。
  四、感受创作
  学生通过感受刻纸艺术,了解刻纸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民间刻纸艺术传承人,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刻纸艺术,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1、激发创作思维
  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受成功,进而激发创作思维。同时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增强团结意识。
  2、自评互评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感受刻纸的艺术魅力,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分享设计、制作过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性、主体意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刻纸艺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他人作品中得到启发,触发自己的创作意思。拉近师生距离,升华感情,增强对民族艺术的审美认同感。刻纸在小学教学中,不只是传承我国民间艺术,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民族智慧,从刻纸这门艺术中,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体,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掌握简单的刻纸制作。